来源丨信息时报,经纬广州@省城风物 图文
在金陵台被拆事件之后,广州的民间文物保护活动获得了全国性的关注。广州市文广新局宣布从本月起,启动“前所未有”的文化遗产普查。在未能掌握详细的地籍资料情况下,民间文保人士可以就自己所熟悉的街区,对可能存在的当铺建筑作初步的踏勘,为文广新局的进一步调查提供参考。
清末民初,高耸天际的当铺碉楼,曾是判读广州老照片的地标。随着高层建筑兴起,当铺建筑逐渐“消逝”,有的被拆,有的被“伪装”,有些则被挡住视线而不见天日。值此广州市文广新局宣布启动新一轮文化遗产普查之际,致力发掘广州人文地理历史的@省城风物本着网络时代的共享精神,特此公布125家当押店1934年的详细地址,希望能给广州街坊寻找老当铺、解读老照片提供便利。
来一次“当铺普查”如何?
1934年《全国银行年鉴》列出的广州典当业店铺124家,均有具体地址(其中一家缺少门牌号码),加上从《广州年鉴》增补的一家,为125家。
据陈鸿钧、李克义2004年的统计,广州尚存老当铺14家,分别是:荔湾区中山七路当铺、荔湾区华贵路当铺、荔湾区梯云路迪吉大押之一、荔湾区梯云路迪吉大押之二、荔湾区龙津西路当铺、荔湾区宝华路宝德大押、荔湾区光复中路善俗里当铺、东山区中山四路大东门当铺、白云区均禾街石马村平和大押、花都区赤坭镇赤坭街当铺、从化市太平镇广从街太平当楼、从化市鳌头镇鳌头当楼、增城市小楼镇二龙街二龙当楼、增城市三江镇桥头村头当楼。加上河南地文化学社发现的同福西路恒和大押,广州已知尚存的老当铺增加到15家。
因街巷名称、门牌号码多年来迭有变动,要“按图索骥”并非易事,可能需要查阅地籍管理部门保存的资料,这不是民间文保人士所能轻易做到的事。不过,民间人士仍可通过把老地图、老照片与当铺地址结合起来,追寻可能的“目标”。中国记忆论坛广东版的“辉琳”(@小巴拉盖)、“海珠石”(周俊荣)、“西关街坊”(@半帆烟雨349)等诸位收藏家已作过不少有益的研究,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线索。
当押业曾经繁荣 清代广州“当铺多过米铺”
广州曾是当押业十分发达的城市。据1932年统计,广州老城区范围(老城、新城、西关、河南、芳村)有170家按押店(另1934年统计已歇业押店42家);若包含番禺、南海,总数达到375家(《广东省志·金融志》),加上已歇业的共417家。30年代已经是当押业衰落之时,清末民初的高峰期恐怕不止此数。1938年统计的广州米店数量为508家(《广州之米业》),两者相较,虽不能说“当铺多过米铺”,数量却十分接近。随着银行等新式金融机构的出现,当押业日渐式微,到抗战时期大体都已关门歇业,抗战后未能恢复。
现在都流行用“当铺”一词来概括那些收存物品发放质押贷款的典当行为“当铺”,而当年并非如此。这类企业,实际上分成当、按、大押、小押4种。当铺当期(约定赎回物品时间)为3年,按店2年,大押1年,小押半年及半年以下。当期2-3年这种经营方式,到后期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要,到民国初年,广州的当铺、按店几乎全部消失,剩下的是当期较短的大押、小押两种。
当押业经常扮演的是“江湖救急”的角色,实际上是一种“高利贷”,贷出的资金大多不是流向建设性、经营性用途,已不适应近代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到1930年代,一边有民营中小银行的出现,同时又有传统银号为工商企业提供更便利的信贷,这个行业的衰落已经不可避免。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信息时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