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腾讯信用开放全国公测,距离另一巨头旗下的信用服务——芝麻信用公测已三年有余。腾讯信用与大家熟知的芝麻信用相似,其也是根据相关要素(目前腾讯信用的要素分为五个,分别为履约、安全、财富、消费以及社交)来综合判定持有者的信用分数。该分数的计算由大数据完成,数据来源主要基于微信和QQ的互联网数据。那么,腾讯信用能用来干什么呢?其用途主要围绕信用金融服务和信用生活服务展开,主要包括现金借贷、消费购物分期、高速ETC(先通行,后付费)和租房等场景。
根据《腾讯征信服务协议》,用户每年有两次免费使用征信服务机会,超出部分将收费。《腾讯征信服务协议》3.11条款显示,用户有权通过书面通知或其他合法方式授权第三方作为信息使用者向腾讯征信查询用户信息。腾讯征信可将用户的信息提供给用户授权的第三方,这类通知或授权应具有一定的用途。但不包含那些法律规定可以不经用户授权即可查询的。
这不是腾讯信用的首次亮相,早在2017年8月8日微信无现金日开始之前,腾讯就已经低调开放了微信信用查询渠道,但当时只是QQ超级会员专享,并非对所有用户开放。2017年12月18日,腾讯在深圳和广州两地推出“信用分”,在深圳住房租赁平台上,用户的腾讯信用分达到 650 以上即可享受免押金租房,并提供违约保障,通过信用体系保证双方履约。2018年1月11日腾讯信用继开放广州和深圳两个城市后,将江苏也纳入开放区域,时隔19天后腾讯信用面向全国开放,正式公测。
征信在整个金融行业内地位的重要性是无需重申的,一直以来,我国的征信体系由央行主导,虽说其是全国类的信用体系,但其在覆盖面上依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很多没有信贷经历的人的信用状况是无法统计进央行的征信体系,而像腾讯信用和芝麻信用等依托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民间征信机构,凭借其支付和社交场景,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上央行征信的不足。而且经过芝麻信用近3年的市场培育,消费者已经适应了这种信用评分的新场景,并在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
查看腾讯信用界面,会发现其提供的服务与芝麻信用颇为一致。不客气地讲,作为一个用户,我感觉自己眼前的是一个小芝麻信用。
从目前腾讯信用接入的服务来看,已接入微粒贷、微乐分、即有分期、招联金融等金融产品。
一、相似的应用场景
两个信用分的应用场景主要有二:金融服务和信用免押,合作伙伴也有重合(如女神派、玩多多、亿家净水),只是显然芝麻信用的场景更多,合作伙伴更多。
2017年3月,芝麻信用就已和ofo等服务商上线了免押金服务。下半年,腾讯信用分开拓共享单车免押金场景。
不管是免押金上线时间,还是探索领域的广度,腾讯都“落后”于阿里。但此次入局的毕竟是腾讯,芝麻信用看上去已经“高度紧张”,摆出“All In姿态”: 11月22日,公开表示“初投10亿推动消灭押金”,总经理胡滔更表示,“芝麻信用将把消灭押金作为自己现阶段最重要的一件事。”
免押金是与巨头投资的公司(如阿里系的永安行和腾讯系的摩拜)合作的一种上好方式,既帮“徒子徒孙”导了流,说不定还能获取一些它们的消费者数据(参见芝麻信用与趣店的合作)。
它们的应用场景还若隐若现闪现出体内公司的身影,如芝麻信用分服务的借呗、花呗、开新车,腾讯信用服务的微粒贷、超级会员等(目前难以判断“游戏优先玩”的提供商)。
二、相似的取值区间及评价维度
关注“腾讯信用”微信公众号,输入自己的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微信/QQ绑卡预留手机号,勾选“已阅读并同意《腾讯信用征信服务协议》”,即可查看自己的信用评分。
知分心切,笔者输入了上述信息,得知了自己的腾讯信用分数——714分,与本人的芝麻信用分776颇为接近。
事实上,两者的取值区间和评价维度也颇为类似(见上表),尤其是评价维度,都包括身份信息、资产情况、履约记录、行为特点和人脉关系五类,只有行为特点看上去更依赖各自体系外几乎再无区别。
芝麻信用分2015年1月推出的这份记录已有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例如评价维度中的人脉部分,真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吗?
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曾公开撰文反对“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做法,芝麻信用分的这一举动有按照信用状况固化人群分类之嫌。而腾讯信用分的社交指数看上去与此又颇为相似。
三年过去了,腾讯信用做出的东西与芝麻信用如此相似,让人感到它似乎除了步伐比较缓慢外,产品设计上并无更多想法。
当然,信用服务本就是一件简单的事,没有什么花样可玩。只是,能不能把所借鉴的对象错了的地方改了?
参考美国最具公信力的信用评分FICO,五大评估维度全部与金融方面的信用信息相关。相比之下,我国这些巨头的信用评分的评估维度不可谓不多元。然而要反思的是,真的必要吗?
三、激进的阿里与低调的腾讯
其实腾讯征信与芝麻信用有着相似的背景和近况。两家都在2015年1月被央行点名要求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三年后,2018年1月都落子(入股)互联网金融协会牵头的百行征信,持股比例相同(8%)。
它们在一些方面面临相同的质疑,例如,集团本身有信贷业务,如何做出有公信力的信用评分。但或许是因为腾讯的“克制”,面临的非议相对来说少了很多。
例如,芝麻信用曾卷入支付宝圈子事件,该事件以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道歉收场;支付宝2017年度账单默认勾选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芝麻信用慌不择言甚至飙脏话回应;芝麻信用曾上线人行信用报告查询功能,媒体报道后撤下……而腾讯信用的上线从头到尾都是低调的。
然而,芝麻信用似乎带着某种阿里集团的激进基因,这在某些情况下又是令人激赏的。例如,芝麻信用与海外信用评分聚合查询网站Credit Karma合作,向用户提供同步自己在美国的信用报告的服务。这让人感到它的野心不止于中国,而在于全球。
A与T的个性,还是有很鲜明的不同的。但不论如何,希望它们能更尊重用户的个人信息。(来源:Fintech前线、零壹财经)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零壹财经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