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控制研究

转载 联合征信  2018-01-22 22:28  阅读 2,070 次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的一种模式,与传统信贷业务相比有很大的创新,它既为银行业自身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也能基于核心企业为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而供应链金融在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风险就是信用风险,尤其是处于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的出现虽然为资金周转困难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种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小、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透明度低,以及商业银行更多的关注整个链条的交易状况,对供应链条上的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分析多为定性分析,弱化了链条内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导致商业银行不能全面识别出供应链视角下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

一、供应链金融的特点

“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一)与传统融资方式的不同点

传统流动资金融资和供应链金融的主要体现在对风险的控制、授信的灵活度等方面,具体如下:

(1)资金被严格限定用于融资方和核心企业的交易。一般情况下,融资方并不直接掌控资金,由银行直接将资金划入核心企业的账户,同时由核心企业或者第四方(一般是物流企业或仓储企业)来监督交易的进行。

(2)资金融出方对融入方的信贷评估方式不同。在供应链金融中,投资方的评估重点不是企业的财务状况,而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地位和财务状况,以及整个供应链的竞争性和管理效率。符合条件的供应链,银行将为链条中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不会再对融资对象的准入作出特别限制。

(3)供应链融资特别强调贷款的自偿性,通常通过和其他企业的合作来监督收入的流向,确保贷款的安全。

(二)与物流金融的不同点

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物流金融,主要通过存货质押来进行短期融资,和供应链金融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供应链金融包含了物流金融。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贷款的背景不同,物流金融是针对一个企业的融资,仍以个别企业的状况作为融资的准入标准。

(2)担保方式不同,物流金融以动产质押的方式提供担保,而供应链金融则由核心企业提供担保。

正因为供应链金融与传统融资方式以及物流金融有所不同,所以在这种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有自身的独特性,商业银行也需根据供应链融资模式的特点识别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并加以应对。

二、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及其影响因素

(一)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

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是指作为借款人的中小企业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款而构成违约,致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

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供应链中与核心企业相配套的上下游中小企业,在该模式下,商业银行着重考察中小企业在链条中的作用和地位,及其与核心企业的交易记录等情况,降低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信贷风险,弱化了链条下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但作为直接承贷主体的中小企业,其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技术力量薄弱、资产规模小、人员更替频繁、生产经营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经营透明度差、财务报表缺乏可信度、守信约束力不强等现实问题仍然难以解决。

与此同时,在供应链背景下,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变得更加复杂,其不仅受自身风险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供应链整体运营绩效、上下游企业合作状况、业务交易情况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企业出现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是仍是供应链融资面对的首要风险。

(二)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及识别

1. 供应链模式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

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是在供应链式业务合作条件下,以经营链条中的主体企业为着力点,对相关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业务的服务。因此,可以从中小企业自身层面、核心企业层面、供应链整体层面、第三方物流层面等四个层面来分析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成因。

(1)企业自身层面

影响中小企业信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企业自身,不仅包括中小企业自身,也包括授信企业。虽然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被弱化,但是中小企业固有的风险依然存在,银行想获得全面的企业管理信息较为困难。同时,中小企业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类似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在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普遍存在。基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中小企业的违约风险概率较高。另外,在供应链链条中,中小企业普遍处于劣势地位,这也使其信用风险相对较高。

(2)核心企业层面

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上的中心枢纽,核心企业的信用至关重要,正是基于核心企业的良好信誉,供应链金融才能顺利开展。同时,核心企业的收入规模、资产规模等可以反映该企业的行业地位。核心企业的规模、发展状况、所在行业的稳定性会对其担保能力产生影响,尤其是行业的稳定性,如果核心企业规模较大,发展良好,但所在行业发展不稳定,就会对核心企业的担保能力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核心企业的或有负债情况会对其偿债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商业银行要充分了解核心企业的潜在法律纠纷和对外担保余额。

在供应链金融运行过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关注点被转移到与融资企业进行产品交易的核心企业身上,核心企业的信用记录对供应链金融业务有巨大影响,倘若主体企业过去的诚信资质不高、还款实力下降,那么,其隐藏的信用风险的几率就会升高。现实情况中,中小企业的信用记录较差或查不到企业的信用状况,正是核心企业的良好信誉使得相关中小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得到信贷资金,若核心企业历史违约情况普遍,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也会增加银行的信用风险。

(3)供应链层面

产品从生产制造到最终用户使用,要经历供、产、销三个环节,而供应链金融恰好是基于供应链上稳定的上下游企业间产品的运转来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难题的。因此,供应链的稳定性也是影响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商业银行对某中小企业群体实施供应链金融服务业务时,一般考虑两项内容,一是供应链企业经营所处的产业形态。供应链中合作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也注定变成链条内中小企业所要承受的风险。二是供应链运营模式在行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倘若某一供应链运作模式在其所处的行业体系中居于劣势,其必然会危及到此供应链运作的稳固性及连续性,进而危及到其内部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及将来的财务流运营,并且还会危及到供应链型金融运作模式下,中小企业的诚信经营等级。

(4)第三方物流层面

在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下,商业型金融机构通常会委托中立性的物流企业来管控物流操作。这种情况下由于运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导致物流配送延迟,并由此导致供应链的中断,使得供应链内下游的中小企业的运营受到极大影响,这注定是链条内中小企业注定要承受的风险。

2.供应链模式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和首要内容。只有在了解哪些风险能对企业产生影响后,才能对风险进行衡量及管理。通过对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影响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因素有多方面,既有可能来源于企业自身,也有可能来源于合作企业即核心企业或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还可能受到整个供应链发展状况的影响。

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商业银行与一系列的参与主体(中小企业)签订合同后并对交易进行控制以分散风险,但是在具体的业务操作中,还需要考虑一下几方面的信用风险影响因素。

(1)融资企业(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融资企业(中小企业)的非系统风险就是指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组织结构特点及经营模式导致的风险。中小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无法跟上其快速发展的速度,其经营决策权很大程度上仅由负责人判断,随意性很强,容易造成决策失误产生经营风险导致信用违约。

(2)债务企业(中小企业)信息隐瞒风险。债务企业(中小企业)在产品销售完成之后可能会故意拖欠账款或主观延长应收账款期限,谎称产品还没有销售完无法回笼资金,而商业银行手中只拥有应收账款的单据,无法掌握债务企业(中小企业)的运营方向,一旦生产活动脱离了银行的视线,其违约的可能性会加大。

(3)各方主体协同管理及操作产生的风险。由于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参与主体多,信息量大、流程复杂的融资业务,商业银行面对复杂的信息和流程运作时,若掌握控制力不足,商业银行自身也可能产生操作风险导致融资业务产生信用风险。

三、供应链金融模式下控制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市场准入标准和信用档案

1.建立市场准入标准

供应链金融业务得以开展的理论基础与核心原则,即商业型金融机构根据产业供应链条上已稳定形成的企业经营合作关系,将实力相对雄厚的主体企业与其上下游的各个中小企业实施一定程度的信用关联,促使主体企业的信用资质延伸至资质水平一般的其他合作性企业,继而扩大金融业务覆盖范围,为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方式。但是,这并不代表商业性金融机构可随意忽视中小企业的风险因素和信用违背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应结合中小企业的运营特点,有针对性的构建市场准入门槛。

在对中小企业进行选择时,应考察中小企业中基本素质较高的企业,选择供应链成长和成熟期的产业,及时跟踪产品行情变动情况。另外,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监督管理,掌握企业动态运营信息,发现风险,及时控制。

建立中小企业基于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的信用评价体系,该体系要转变传统的授信观念,不能依据传统的风险评价模型对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进行简单的评价,而应该结合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收集客户的历史交易记录和分析供应链金融模式的风险来源,建立更加客观和准确的计量模型,对中小企业客户的资信进行公正又准确的评价,这种评价应重视交易方式、交易商品的价值、变现能力、自偿能力、交易双方历史记录等指标。

2.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

商业银行可利用中小企业日常存贷款来建立信用档案,同时也要对中小企业的负责人也建立信用档案。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在日常交易中是否违约与企业负责人的关系十分密切,如果在融资前的调查中发现企业负责人存在信用污点,那么商业银行在融资时要慎重考虑,尽可能将信用风险降到最低。银行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时要信息共享,甚至可以通过央行和银监会在金融领域将信用极差的企业进行通告,从而阻断其融资道路,面临同时退出供应链和信贷市场的风险。

(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由于供应链模式的链式结构的独特性,供应链整体往往具有不十分稳定的特性,一套相对完善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能够在风险真正爆发之前,提前采取风险控制对策。商业银行若想提前控制风险,应把握如下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异动信号。

1.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主要是指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主要资产价格以及交易对手履约情况的影响,若宏观经济环境发展态势不好,主要资产的价值受到影响,交易对手的履约情况也会降低。宏观经济环境对交易风险影响较大,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不利将导致交易政策性风险加大。

2.核心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的变化

核心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生产经营发生亏损,则说明主营业务收入明显减少或主营业务成本增加;存货和应收账款增加,则将导致付款时间延长;合同履约率下降,有可能企业涉及的商业争议和诉讼案件增多;企业管理层变动频繁;占用客户支付的预付款用于其他用途。

(三)完善贷后跟踪管理

商业银行应研发或引进先进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相关硬件配套机制。同时增强对交易货物的跟踪管理,发现风险,及时防范。

商业型金融机构应构建完善的产品相关市场运行与价格信息搜集系统,形成一定时期较为合理的预警价格。若质押物价格低于预警价格,商业性金融机构能够向信贷企业提出增加质物,或补齐保证金的要求。商业型金融机构也可通过对第三方物流的监管,实现对于信贷企业物资储存、销售、发售等情况的及时掌握。

、结论

供应链金融作为当前我国广泛应用和各方逐步接受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之一,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资金环境恶劣等问题,推动中小企业及其产业链发展,不断提升其整体竞争力。另外,商业银行在对供应链模式下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考察时,应综合考虑核心企业、中小企业自身及供应链等三个方面的因素,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准确的了解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从而根据不同信用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商业银行的损失。(来源:联合征信)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6545.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联合征信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