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指暴力催债的51信用卡,和它背后的“催收江湖”

转载 重案组37号  2019-11-04 09:12  阅读 1,855 次

10月21日晚间,杭州警方对外通报51信用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51信用卡”)被调查一事。经初查发现,“51信用卡”委托外包催收公司冒充国家机关,采取恐吓、滋扰等软暴力手段催收债务的行为,涉嫌寻衅滋事等犯罪。

10月22日,新京报记者检索发现,涉事产品为其旗下的“51人品贷”,该产品曾屡遭投诉。一名用户对新京报记者称,还款前会被电话持续骚扰、辱骂,此外APP还会读取用户通讯录,拨打用户其他有关联系人催债,“我自己的领导都接到过催债电话。”

同日,“51信用卡”CEO孙海涛在微博上承认与借款人联络沟通过程中出现过激行为,称此事是因为公司管理不完善,尤其是对合作公司的培训和监督不够,为此致歉。

对于催收外包的处理情况,“51信用卡”方面22日下午向新京报记者透露,“公司在今年7月底已经终止所有催收外包,未来催收工作将严格合规进行。”

据杭州警方通报,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

还款前持续电话骚扰,被指暴力催收

10月22日,新京报记者联系到一名“51信用卡”用户。他介绍,此次涉事产品为“51信用卡”APP上嵌入式产品“51人品贷”,“你点开信用卡专用APP,就能看到这个产品。”

据用户介绍,使用“51信用卡”APP时,需要点击相关授权许可,“只有点击后,才可以使用这款APP。”

一名受访者自称曾遭遇暴力催收。他回忆,账单到期时,他忘记还款,客服当天致电提醒,其答应当天下午3点前还款。却没想到,从下午1点开始,催收电话便持续打来,“你要是还不还钱,就打你通讯录里的电话。”

目前仍在使用“51信用卡”APP的范先生,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多次“被催收”的个人经历。

范先生在山西太原工作,2017年他看到“51信用卡”的宣传介绍后,考虑利率较低,于是使用了“51信用卡”APP上的“51人品贷”产品。目前仍在使用,“没有办法,利息还没还完,如果现在立马不使用,还会打电话”,范先生无奈表示。

范先生说,自己有过逾期两天没还信用卡的经历,“因为公司的资金没到账,所以没还上,当时也跟催收人员讲了,晚几天,愿意承担相应利息和手续费,但是被拒绝了。”

范先生回忆说,此前每次还款时,都会接到电话,“态度特别强硬,让你立马还钱”,范先生手头正在忙事,于是跟客服人员确认好还款的时间为下午3点后,便挂断电话。让他没想到的是,下午1点,电话再次响起。

范先生挂断后,会接到电话号码属地为全国各地的电话,“持续骚扰你”,“他会在能联系你的所有途径上,进行尝试,但不会等你接听电话,响一声后就开始打你认识的人,把电话打给他们。”范先生解释说,开始使用产品前,用户会填写紧急联系人。

被指暴力催债的51信用卡,和它背后的“催收江湖” 信用卡 第2张

▲范先生持续接到电话号码属地显示为全国各地的“催收”电话。 受访者供图

使用用户通讯录催债,发送虚假“开庭通告“

“催债人还会从通讯录里,对我的亲友、朋友进行选择,拨打电话告诉他们,我该还款了。”范先生对新京报记者说,开始使用前,会进行用户认证,“你需要点击授权、他就会读取你的手机通讯录,包括你的定位,如果不授权,就无法使用。”

他补充说,一般催款人会打给紧急联系人,然后才打给通讯录里的其他亲朋,“比如你有备注的亲戚、朋友、同学,甚至还知道谁是你经常、频繁通话的人,然后就打给他。”此外,范先生说,催收人员还会冒充国家公务人员,发一些短信。

用户陈先生表示,自己曾收到“开庭通告”,实则并无此事。其提供的催收短信截图显示,标题为“开庭通告”,要求其参加庭审,并告知其“法院函件及相关协助函件及传票,已寄往户籍地公安局及村(居)委会“。

被指暴力催债的51信用卡,和它背后的“催收江湖” 信用卡 第3张

▲陈先生收到的“开庭”短信。 受访者供图

陈先生去法院查询后得知,并没有开庭信息。陈先生说,因为此事,家人都受到了惊吓,怕留下不良诉讼记录。目前,欠平台方的钱已归还,其已停止使用该产品。

新京报记者从杭州市公安局一名工作人员处得知,“51信用卡”外包催收公司冒充国家机关,发送相关催收短信的情况属实。

新京报记者联系上3名“51信用卡”用户,均曾或现在正在使用“51人品贷”产品,且都有被催债的遭遇。

新京报记者检索发现,“51信用卡”曾被多人投诉。旗下的“51人品贷”在“聚投诉”上的投诉量超过4000条。投诉内容包括收取高额利息、言语辱骂、通讯录轰炸等。

针对用户“51信用卡APP获取、使用个人通讯录信息”指控,10月22日午间,“51信用卡”在港交所发布公告澄清称,集团所有的个人信息收集均有合法用户授权,并不存在未经用户授权非法盗取信息的情况。

被指暴力催债的51信用卡,和它背后的“催收江湖” 信用卡 第4张

▲记者检索发现,“51信用卡”旗下“51人品贷”,在“聚投诉”上投诉量超4000条。 网站截图

“51信用卡”承认管理不严,存在过激行为

10月21日晚间,杭州市公安局通报称:今年9月以来,杭州警方接上级部门线索传递,结合日常工作发现,“51信用卡”涉及大量各地异常投诉信息。经初步调查发现,“51信用卡”委托外包催收公司冒充国家机关,采取恐吓、滋扰等软暴力手段催收债务的行为,涉嫌寻衅滋事等犯罪。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

10月22日,“51信用卡”CEO孙海涛发布微博称,此事是因为公司管理不完善,尤其是对合作公司的培训和监督不够,导致与借款人联络沟通过程中出现过激行为,给个别借款人造成伤害,并对此表示歉意。

孙海涛称,目前51的核心管理层全部在岗在位,旗下51信用卡管家、51人品等核心业务均运转正常。在后续的经营活动中,将自觉并认真接受政府的指导,严格遵循上市公司运作规程,进一步落实各项风控措施,杜绝一切不规范的第三方合作,并确保与各个合作伙伴之间的良性沟通与协作。

对于催收外包的处理情况,“51信用卡”方面22日下午向记者透露,“公司在今年7月底已经终止所有催收外包,未来催收工作将严格合规进行。”

“51信用卡”方面也表示,公司将严格合规运营,对所有投资人、借款人,均严格按照合同履行,反对任何借款人的恶意逃废债。

“51信用卡”官网显示,公司业务涵盖个人信用管理服务、信用卡科技服务、在线借贷撮合及投资服务等板块,旗下拥有“51信用卡管家”“51人品”“51人品贷”等APP,覆盖超1亿用户。2019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51信用卡实现营收14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3.09亿元。

链 接

暴力催收难禁:招聘市场火爆 催收员“两头吃”月可入万

暴力催收江湖为何难禁?

新京报记者以“催收”为关键词搜索招聘信息发现,目前催收人员的招聘市场依然火爆。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仅10月21日至10月22日两天内,杭州地区招聘催收人员的信息就超过了30条。其中,“51信用卡”所在的杭州恩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还于10月22日发布了催收支持的招聘岗位,月薪6000至10000元。

催收员王君(化名)向新京报记者介绍,许多催收人员“两头吃”。“与客户签订委托书后,在催收的时候,他们(债务人)可能钱不够,这是最头疼的。有的时候,比如说债务人欠100万,但是拿不出钱来,就会跟债务人要十万元,并承诺以后不再骚扰。”

税前薪资多在5000-10000元

目前,催收人员的招聘市场依然火爆。

处于此次风暴中心的“51信用卡”,其所在的杭州恩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也于10月22日发布了催收支持的招聘岗位,月薪6000至10000元,工作内容为规划搭建催收业务制度体系,优化催收业务相关的各类管理办法,特殊催收账户的处理,特殊流程的处理(如律师函)等。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根据招聘网站给出的薪资标准,一名催收员的税前薪资多在5000元至10000元,对比来看,“51信用卡”上述招聘的薪资处于行业中游。

一名从事催收行业的员工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正规的催收公司在催收过程中,一般比较注意用语,没有暴力催收的情况,但可能也会采取给欠款人的亲戚朋友打电话的方式,告诉他身边所有人,他欠款未还,通过这种方式对欠款人进行一些舆论上的压力,让他觉得他的欠钱行为所有人都知道,觉得自己没有面子从而还钱,但暴力性、涉黑的催收正规公司不敢做。

“催收三阶段”:打电话理论、短信威胁、寄律师函

有被催收经历的王希告诉记者,根据他个人的经历,催收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打电话,客气地跟你说一套他们自己的威胁理论;第二阶段,短信威胁,就是呼死你;第三阶段,正规公司会给你寄律师函,而不正规的公司就开始伪造律师函。”

王希透露,现在不少放贷公司会把单子给催收,然后分成特别高,所以催收方往往会不择手段,“对于这类短信,去年起运营商已经开始封禁了,这些催收者就开始发邮件,有些运营商不让他们打电话,他们就找其他渠道打电话。”

据了解,最近一直持续的“扫黑除恶”行动让暴力催收状况有所降温,王希告诉记者,有不少福建广州那边的催收公司,他们在催收时每次会编辑一条上门的信息,上面会写好催收费、加油费、住店费,还有吃的费用。“有时放贷人员给催收公司一笔5000元的催收款项,催收人员在催收时会找欠款人要账5万元。”

而对于催收人员的选择,王希称催收人员很少去农村上门催收,喜欢在城市,相对来讲南方城市的上门催收更为普遍,北方城市相对较少,“例如西北的几个省份扫黑除恶力度比较大,催收人员就比较怕。更何况不少催收者本身也不干净,甚至是用催收来的钱去还自己的欠款,所以很怕警方查。不过总体来讲,由于扫黑除恶,今年以来暴力催收的状况已经很少了。”

有催收人员“两头吃”,暴力催收被定为“软暴力”

王君的孩子今年六岁,他离开催收行业也恰好六年。“以前要账,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威胁。”王君向新京报记者透露,喷漆、恐吓信等都是较为常用的催收手段。“甚至,24小时追踪也是常用的手段,他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一直跟着他。”王君说。据介绍,当客户有需求找到催收人员时,双方会签订一个委托书,写明佣金等事项。“这个佣金大概是30%。”

此外,他还告诉新京报记者,许多催收人员“两头吃”。“与客户签订委托书后,在催收的时候,他们(债务人)可能钱不够,这是最头疼的。有的时候,比如说债务人欠100万,但是拿不出钱来,就会给债务人要十万元,并承诺以后不再骚扰。”

据另一位相关人士介绍,催收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都十分熟悉,催收行业也有一个底线,即“要钱不要命”。“出了事不光钱要不到,人还得被警察扣了。”该人士介绍说。王君亦表示“要账要出命,得不偿失”。他提及有同行就因为“背上人命”被抓。

上述两位人士均表示,遭遇过被催收的对象报警处理。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刘通(化名)遭遇催收团队多次上门暴力催收而被迫报警。“堵锁眼,破坏电闸等,都经历过。甚至,其中有一次,我的门还被他们给拆掉扔到了楼下。”为此,他接受片区民警的建议,在楼道里安置了一个铁质防盗门,“为的是拖延时间,等到警方到来。”

但是,王君说。“警察拿我们没办法,因为这属于民事纠纷,归法院管,只要动作适度警察管不到。”

一位曾经参与打击催收团伙的警方内部人士向新京报记者确认了王君的这种说法。“因催收大部分是民事纠纷,很多时候即便是报警,民警也往往只是劝阻,并不会过多介入。”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4月份,两部一高在发布的《关于办理实施“软暴力”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提出,“软暴力”是指行为人为谋取不法利益或形成非法影响,对他人或者在有关场所进行滋扰、纠缠、哄闹、聚众造势等,足以使他人产生恐惧、恐慌进而形成心理强制,或者足以影响、限制人身自由、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生产、经营的违法犯罪手段。催收行业告别肆意生长的草莽期。

伴随监管层态度不断明晰的,还有警方执法的边界。警方内部人士向新京报记者透露,按照该意见,现在把这一类讨债行为定义为软暴力,警方会介入,曾集中打击过一波。“在实际办案中,对于有组织的,暂定为涉嫌有黑恶势力的犯罪团伙。”

银行是不少催收公司的主要客户之一

“银行是不少催收公司的主要客户之一。”上述催收行业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

10月22日,在银行工作的陆女士也对新京报记者表示,银行催收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对方没有逾期很久,就是负责放贷的人员去进行催收;如果逾期很久,会统一归由催收员进行电话催收;如果电话催收不力,再到对方具体公司,或者个人连带的公司进行上门催收;如果这些方式都不成功,就可能会外包到第三方专业的催收公司进行催收。据我所知,许多大型金融机构都有长期合作的第三方催收公司,外包公司会拿一部分返利,银行和催收公司都不会轻易起诉欠款人,因为欠款人如果被起诉判刑坐牢,就失去了经济来源,银行和催收公司是不想看到这一场面出现的。”

有过被催收经历的王希(化名)对新京报记者表示,银行自己也有催收,但现在大部分银行都把催收业务外包出去了,“因为政策原因,银行不敢冒险”。

“有的催收团伙还会在商业银行购买不良资产,现在市面上价格大概为不良资产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他们(催收团伙)甚至还会找陪标,以超低价去获取不良资产,然后通过喷字、贴字条、放炮等进行催收。”上述警方内部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54739.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重案组37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