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工业(工厂)化生产模式究竟有多大的可能性?

转载 信贷风险管理  2018-01-14 22:10  阅读 1,148 次

作者丨宋少帅,来源丨信贷风险管理(xdfxgl01)

《易传·艮卦》一句话讲: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大概意思是一行一止均须适应时势发展,能如此做去,前景光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尤其在信息经济和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在金融媒介多元化竞争中,商业银行如果还是“狗当行长也赚钱”的“弱势群体”时,不改变将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客户需求。因此,有人预言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作为一个银行人来认为,行将灭绝的可能只是商业银行“高资本消耗、高信贷投放、高成本运营”的传统经营模式,时代在发展,市场和客户在进化,漳泽农商行为避免在达尔文环境“优胜劣汰”法则中出局必须进行“基因突变”来适应环境的进化,我想这也是大多行长们患时代焦虑症的病因。

国内大多银行的“基因突变”都是“拿来主义”,在根据自身环境资源条件,借鉴国际银行业的先进运营模式进行国内“逆向工程”的创新。我认为,目前在国内信贷市场上较为先进时髦信贷模式有三种,即“信贷工厂(信贷流水线)”模式、IPC模式以及大数据模式。信贷工厂源自于新加坡淡马锡的信贷零售业务信贷管理模式,核心是借鉴工业流水线原理将信贷节点流程化并且拆分成不同的岗位进行流水线处理;IPC主要源自于德意志银行,主要的手段是素质较高的人员通过成熟的外访+“交叉检验”技术还原客户的财务情况以及基本信息,单笔放款时间一般为3-5天。优点在于利于把控风险、便于后期业务展开及交叉销售,缺点在于受制于人,操作风险较大;大数据模式主要应用在极小额度的审批上并且需要数据积累通过数学模型的正态分布进行各种信息的量化评分,最后通过总额评分进行批复,适用于植入场景并且轻运营的新型互联网信贷公司,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近期新型的消费金融公司。三种模式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共同点都是先进行客户细分,这也要求银行战略必须进行从“管贷款”到“管客户”再到“管信息”的转变。

根据目前我行现有的资源条件、政策条件、省联社战略以及人员素质等因素,考虑成本和期限,我行信贷工业(工厂)化生产模式的建设可行性极高,以下将重点对信贷工业(工厂)化生产模式进行探讨。

工业流水线和信贷流水线的孪生及可行性探讨

流水线生产,又叫流水生产流水作业,指劳动对象按一定的工艺路线和统一的生产速度,连续不断地通过各个工作地,按顺序地进行加工并生产出产品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是对象专业化组织形式的进一步发展,是劳动分工较细、生产效率较高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1913年,亨利·福特在海兰公园的工厂首先引入流水组装线的生产方式,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汽车工业从此诞生。这不仅仅为汽车制造业,乃至整个工业界都带来了伟大的变革。由此产生直观的变化如下:

流水线发明前流水线发明后
同期美国其余299家工厂的66万工人仅生产了28.6万辆汽车1914年福特公司的1万3千名工人生产了26.7万辆汽车
一辆轿车的售价为4700美元左右1914年福特公司的T型车售价已经降到了360美元
汽车生产在使用“装配站”作业方式下,生产一辆汽车需要汽车工人花费12工时采用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将这一过程缩短至1.5工时

这样一种逆天的变化,确实让我们心向往之,那么是否在金融领域尤其是信贷方面也实现“流水线”生产呢?答案是肯定的,由于信贷生产是资本性质的特殊产品所以其流水线的生产模式更具复杂性,但是简单一点来讲,工业生产是从原料到成品的过程,而信贷生产也是从客户信息资源这个原料到贷款发放成为一个产品的过程,其可行性分析如下:

1、信贷流程设计统一性

信贷流程背景完全是在《贷款通则》、《商业银行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框架内进行设计,国内银行均采用流程化信贷生产方式,流程节点大同小异,无非是评级授信-申请-调查-审查-审批-签订合同-支付审核-放款-贷后检查-贷款收回的信贷流程设计,在现有法律规章制度不发生大的变化时,信贷生产的流程也不回发生大的变动,正因为信贷流程具有节点并且具备稳定和统一性的特点,所以使其具备工业流水线“传送带”的特征,也就会使信贷流水线生产成为可能。

2、信贷操作工具的多样性

信贷操作工具一般分为二大类,即系统操作工具和硬件操作工具,系统操作工具为信贷管理系统,多是将信贷流程植入,根据不同的节点和规则制度中的岗位制约要求进行生产操作,硬件操作工具主要包含电脑终端、移动通讯终端、密码指纹终端、格式纸质操作工具中的申请书、承诺书、担保书、合同等等,所有的工具制作都具有法律和监管政策的背景是这些操作工具的共同点,不同的是其具有多样性和可设计性的特点,不同的操作工具会带来不同的生产效率,打个比方,电锯的工作效率肯定要高于斧头砍树的效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为了信贷生产更具备效率,流程不能简化,只能在操作工具多样性上下功夫,这也是为什么要精简贷款手续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行的操作工具虽有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停留在传统信贷生产工具上,除信贷管理系统外,我行在硬件工具上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我认为,根据信贷操作工具多样的特点,适合信贷工厂化生产的操作工具需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小型终端化,将信贷操作系统植入小型终端设备,例如手机、移动POS机或者开发一种能进行信贷流程系统操作的小型终端,这样能使的信贷生产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而不局限于办贷网点和办贷环境。

(2)信贷操作工具的简捷化,同样的信贷流程,格式纸质文本操作工具在各家银行也不一样,如何做到此类工具便捷化,总的原则就是能表格式的不要报告式的,能轻薄的不要厚重的,能格式的不要非格式。根据信贷流水线特点,此类工具完全可以实现“书本式”放贷文本,即将所有的文本置于类似一本书上,而这本书内容涵盖了信贷流程各个节点的规章要求,客户和信贷业务人员只对信息签字确认即可。

(3)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线上操作系统与线下信贷生产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实现快速审批,也可以使得信贷流程各个节点无缝连接。

4.信息共享平台嵌入,每个信贷生产模式都面临贷款决策和风险防控的问题,如何做到“兵贵神速”,这就需要将一些信息共享平台在小型终端上嵌入,例如“黑名单”查询平台、“最高院失信被执行人员名单”查询平台、社保查询平台、征信报告查询平台等。以便可以快速进行准入判断,剔除不合格信贷流水线生产的“原材料”。

3、生产环节的标准化和通用性

信贷产品是信贷流水线评价的最重要指标,在信贷生产环节,各流程节点由于其设计的统一性,往往能实现信贷流程和产品的标准化和通用性,我行现有的贷款产品是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首先确定目标客户群体,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基于客户不同成长阶段的差异化需求进行设计,如实现信贷流水线生产就要考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特点,在标准化信贷产品的开发和设计时就要内嵌风险控制条款,同时根据客户群体创业、成长、发展、成熟等不同发展阶段中的不同需求,将“以客户为中心”和“以需求为导向”理念真正嵌入制度和流程,基于客户细分、市场细分和客户贡献度差异设计多样化需求的产品组合。

4、工业流水线与”信贷流水线”的原理同理特点

工业(工厂)生产流水线的基本原理是把一个生产重复的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子过程,前一个子过程为下一个子过程创造执行条件,每一个过程可以与其它子过程同时进行。简而言之,就是“功能分解,空间上顺序依次进行,时间上重叠并行”。“信贷工厂”意指银行像工厂标准化制造产品一样对信贷进行批量处理,信贷生产是在固定流程(生产线)基础上,在不同岗位(车间)进行加工而产出合格产品的过程,在与工业生产中的要素,例如原材料、生产车间、半成品加工、成品检验等环节类似,工业产品能实现流水线作业,同理在信贷生产也可以实现流水线生产。

信贷工业(工厂)生产发展现状及特点探讨

1、信贷工业(工厂)生产发展现状

信贷工厂模式起源于淡马锡模式。淡马锡公司成立于1974年,是由新加坡财政部负责监管、以私人名义注册的一家控股公司,淡马锡公司对中小企业授信管理过程开发出一种批量化生产中小企业融资产品的运作模式,命名为淡马锡模式。该模式核心理解是银行进行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管理时,设计标准化产品,对不同产品的信贷作业过程就好像工厂的“流水线”,从前期接触客户开始,到授信的调查、审查、审批,贷款的发放,贷后维护、管理以及贷款的回收等工作,均采取流水线作业、标准化管理。

国内的杭州银行作为一家小企业贷款见长的区域性银行首次采用“信贷工厂”淡马锡模式,由于这一模式明显提高了银行在小企业信贷市场效率,国内其他银行开始陆续引入这一模式。建设银行在江苏、中行在上海等地信贷工厂已投入市场。与杭州银行不同的是中行、建行从新加坡淡马锡金融控股集团引入操作模式。

对比各家银行目前“信贷工厂”的运营状况,我行可以根据自身战略要求和资源条件借鉴其运营经验和制度设计,在制度框架内设计信贷工厂,在成熟区域内进行试点操作,根据信贷工厂特点开发实用信贷产品。

2、信贷工业(工厂)生产特点

“信贷工厂”具有“六化”特点:“产品标准化、作业流程化、生产批量化、队伍专业化、管理集约化、风险分散化”,由此做到在既定的风险容忍水平内,提高效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既满足了中小企业、个人客户信贷融资的“短、频、急”需求,又能使银行实现小微业务的战略发展目标。

由于我行发展战略和市场局限性,信贷工厂模式建设的畅想比较其他银行成熟的运营模式必定有其“山寨”性质,首要的目的是先让贷款“快”起来,在这个基础上然后完善作业流程化和生产批量化。首要的工作就是将客户营销与中后台管理相分离,即“原料的获得”与“车间生产”相分离,各流程节点(车间生产)无缝高效联接,信贷审批进行专线管理,如此才能体现信贷工厂的特点,才能发挥信贷工厂的高效率。

3、我行“信贷工厂”设计探讨

(1)管理模式探讨

我行虽然在当地市场“根基”很深,但毕竟属于区域性小银行,在竞争力和创新力方面力有不逮,所以考虑成本因素,和目前的信贷管理框架,采用准事业部制的组织架构是可行的,即在总行设立准事业部制的小企业业务部,负责小企业业务的经营和管理,可下辖专营机构,但主要依托现有分支机构开展小企业金融服务,与专营机构相比,最大优点是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不失专业化服务的同时发挥“点多面广”的优势。当前我行的公司客户部、小微事业部、三农业务部就是这种管理模式的雏形,但如果实现我行的信贷工厂建设,三农事业部更具优势,也适合作为试点。

(2)信贷生产流水线设计

  • 生产原料准备

客户信息资源是信贷工厂唯一的原料,原料的获取需要独立于信贷生产车间专门人员完成,此类人员只进行对于客户信息简单的甄别,主要任务是收集大量的客户信息和营销最广泛的客户群,一般采用“扫街”的方式,总行可开发小型终端以便能做到“随时随地”的信息获取和客户营销,此项工作需要制定完善的激励考核措施以保证原料源源不断的供应。

  • 车间生产之业务受理和尽职调查。

客户经理受理业务后需着手尽职调查,提高该环节、甚至今后审查审批的效率,总部应规范标准三项信贷操作工具:标准简便化的调查工具、基于“现金流’核心的评级系统或者“申请打分卡”系统和标准化的调查报告模板(最好是表格形式)。

通过评级系统(或申请打分卡)进行初步评级和打分,不符合政策准入条件的可当即拒绝。对于符合准入条件的,则根据标准化的调查报告模板进行调查并填制调查报告。操作人员一般可在10~30分钟内完成。调查报告模板要实现电子化(非WORD格式)和标准化,并实现与客户号的直接关联,便于客户经理维护、审查审批和检查人员查阅。

  • 车间生产之审查审批。

为减少流程在途时间和缩短操作链,审查、审批可合而为一,但审查审批人员必须实施专业化的专职审批。审查审批人员主要依据客户经理提交的信贷调查报告,结合产品的风险特征,发挥专业审批经验,通过系统进行在线审批。

  • 车间生产之产品成型。

放款审核、放款前的核保和抵押物(集中)登记、放款后的档案管理等均应由后台(放款中心)集中负责。该模式需要两项基础技术支撑,即需要上线信贷影像系统、实现合同终端电脑打印,以便于放款审核人员提高审核效率,并由业务受理网点打印合同和贷款出账,方便客户和客户经理,并减少操作风险。

  • 贷后管理。

贷后管理主要以集中的非现场预警监测为主,现场检查为辅;强调动态监测、及时预警和持续跟踪,要实现该项目标必须首先按照不同产品的风险特征和行为模式,开发基于现金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监测的计算机网络化监控系统。

  • 集中清收。

信贷形成不良贷款后,按照其担保方式主要涉及到与担保人的赔偿协调、抵质押财产处置、个人连带责任的追索等,或对部分贷款进行重组转化,因此必须设置专业的法律诉讼、清收人员进行集中管理。

  • 批量化生产

在完成了产品开发及标准化的作业流程设计后,进行信贷产品的批量化生产前,必须解决风险定价、核算、考核及队伍建设等问题。

本文经授权转自信贷风险管理(xdfxgl01),如需转载,请关注后获取授权。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5086.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信贷风险管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