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福熠:从审贷组织模式看小微信贷失败的启示

转载 微金荟  2018-01-12 12:59  阅读 1,855 次

文丨马福熠,来源丨微金荟

一支球队拥有C罗不必然赢得胜利,但是一支拥有C罗的皇马却可以不断的赢得胜利。技术要找到匹配的组织土壤才能最大的发挥。

小微信贷失败的根源是组织而非技术

一、为什么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组织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下行,小微企业信贷进入风险高发期,哀鸿遍野、伤痕累累。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民间信贷机构,概莫能外。以至于当下讨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问题,大多数信贷机构仍然是谈小微色变。纵然顶层高声呼吁信贷支持小微,现实中仍然是“打左转向向右拐”。由此,关于小微信贷风险控制问题,尤其风控技术问题备受关注与争论。

事实上,银行行长与民间信贷老板们,心里非常清楚但却不愿意承认,上述关于信贷技术的讨论其实是一个伪命题,真正的问题并不是出在技术上,而是出在管理上或者说是组织上。风险控制作为信贷业务的核心职能总是以风控组织为载体得以实施的。通过风控流程、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由上至下,层层分解得以落实。
银行的行长非常清楚小微企业信贷是高风险业务,因为小微业务收益高,在经济上行时,数钱数到手抽筋,忘记了高风险源于小微企业经营的高失败率。其实所有行长都清楚,银行的组织模式只能支撑抵押类信贷业务,不支撑弱担保敞口业务,只是行长们有意抑制风控职能,推动业务大干快上。更有甚者,不考虑组织模式的匹配性开展较多的敞口信贷业务,以至于风险爆发深受其害。所以,问题在于银行组织模式与业务风险属性的不匹配导致了风险问题,而非所谓的风险控制技术出现了问题。

民间信贷的老板们也非常清楚小微企业信贷的风险性,那些原本来自于实业的企业家们怎么会不知道高收益对应高风险的道理。他们只是不太清楚以何种组织形式支撑弱担保信贷业务的风控职能。所谓的技术手法,什么IPC,信贷工厂,三表三品等,哪一种是理解不了的呢?除去那些贪婪无知之徒,他们中大多数是实业成功的企业家,当他们进入了金融行业,似乎忘记了他们在实业中反复强调的组织问题,仿佛金融企业不是企业,不需要组织一样。

所以说导致小微企业信贷失败的,并不是所谓的信贷或风控技术问题。到了该为小微信贷技术正名的时候了,风控技术不成为这场危机的替罪羊。一方面贪婪高息收入,一方面组织没能有效的实施风控技术,导致了大面积的风险失控。

二、审贷一体还是审贷分离

审贷一体还是审贷分离是典型的信贷风控组织模式问题。组织模式显然是由战略和目标决定。所以审贷分合问题是由信贷机构的市场选择(区域和目标客户)、风控模式(产品类型、风控方式)、业务规模决定的。

从审贷分合的选择上看,业务规模较大、跨区域经营的信贷机构必然选择审贷分离模式,因为专业化分工大幅提升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职能效率。这种营销与风控职能的人为分离背破坏了贷风险管理的有机性与统一性,尤其对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而言。通常,风险控制标准化的信贷产品更适合这种组织模式。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均是如此选择,概因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以足值抵押非敞口业务为主,风控技术与组织设置是匹配的。审贷一体的组织模式,因为减少了审贷分离的企业经营信息的割裂和损失,使得借贷双方关于企业经营信息不对称得到了较大的缓解,更容易动态把握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因而审贷一体较为适用于业务规模较小、区域性的,以弱担保信贷业务为主的民间信贷机构。然而上述浅显的组织逻辑,却被众多的小微企业信贷机构所忽视或扭曲。

商业银行由于锁定了抵押物或担保公司,贷后管理流于形式,以至于解决不了信贷资产贷后劣化的问题。企业经营失败了,即便有抵押物也可能存在损失,他们是知道的。由于营销和风控职能的组织性分离,使得各项风控措施落实不到位,从而陷入风险之中,尤其是在营销业绩压力下,开展了诸多的敞口授信,却并没有按照敞口业务风控技术要求有组织的落实风控措施。典型的表现就是开展敞口信贷业务,却忽视企业的经营实际情况。

民间信贷机构由于开展了大量的弱担保敞口信贷业务,却没有匹配相应的风控系统性安排,当风险来临之时,覆巢之下无完卵。究其本源,是欠缺敞口信贷风控组织化、系统化的安排。授信不基于经营,收贷不基于经营,寄希望于抵押物的残值和第三方保证的风险缓释,舍本逐末!所谓的小微企业信贷风控技术,无非是建立在小微企业经营规律基础上的经验总结。问题在于有多少信贷老板认为做信贷要找懂小微企业经营的人,要培养信贷风控团队对小微企业经营深入认知。老板们甚至并没有意识到信贷机构的核心部门是风控部门,更不必谈如何培养信贷风控人员和团队了。此外,由于信贷行业的金融特殊属性,更多的老板宁愿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也不愿信任并授权风控团队。

商业银行与民间信贷机构,或无知而无能为力,或贪婪而无所作为。长期忽视组织性、系统性解决风控问题最终导致了信贷的悲剧。所以信贷危机与所谓的信贷技术成熟与否没有太大关系,更多体现的是信贷组织的不成熟。因为任何风控技术都是建立在组织基础之上发挥作用的。

三、实践中被证伪的信贷模式

小微企业信贷模式诸多,前几年信贷疯狂至极,宏观经济上行,掩盖了各种模式的不足。近几年很多信贷模式逐渐被证伪。被证伪的除了少数的风控技术上无知,多数属于风控组织上无能。

商会、行业协会、企业家社交圈、商圈的互助信贷模式被证伪,因为这种信贷是模糊印象下盲贷,典型的无风控技术、无风控组织的“刷脸”模式。

银行过桥的倒贷模式被证伪,因为信贷者更多在意了与行长的私人关系,忽视了信贷风控技术和风控组织才导致失败。事实上这种模式也有较少的成功者,以高于银行授信的标准评判风险,一旦出现意外,也可以通过转行或者缩减额度回避风险,同时辅之以适度的行业和额度限制。不幸的是大多数倒贷机构并未能为业务匹配适当的风控组织。

基于模糊经营验证的小额信用贷被证伪。许多信贷机构试图以缩小授信额度叠加模糊经营验证(通常是按照银行流水百分比授信)来构建标准化风控,由此降低对风控组织和技术的依赖性。经济上行期依赖高息收益覆盖高不良,模式尚可持续。一旦经济下行,逆向选择机制得以彰显,越是濒临倒闭的企业越会申请高息贷款,往往一个企业涉及诸多所谓的小额度信贷机构。

中小企业大额(100-2000万)信用贷被证伪。大多数民间信贷机构服务的对象均是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由于企业有一定的经营能力,所以能够支撑较大额度的高息信贷。这种业务信贷技术上高度依赖于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需要以企业家的视角建构基于经营能力的风控技术,对风控组织和团队要求尤其高。现实中较少信贷机构具备与之匹配的风控团队,幸存者鲜而有之。

大量的P2P互联网信贷机构(针对小微企业的)的线上风控模式被证伪。由于没有足够的交易场景或者大数据支撑,大量从事小微企业线上授信的P2P机构走入风险的泥潭。显然单纯的互联网技术既不能替代风控技术,更不能替代风控组织。

上述诸多民间机构的信贷模式以及大多数商银的信用贷模式在实践中遭遇较大的瓶颈,反映出的大多数问题都是组织与技术的不匹配,进而导致了风控失效、风险高发。小微企业信贷的业务模式(客户选择、额度选择、利率选择)选定,实际上就已经内设了所必须的风控技术以及与技术匹配的风控组织。风控组织的有效性使得风控技术得以实施,进而表现为信贷风险控制的持续有效性。

四、以小微信贷的组织问题为切入点突破

同种信贷技术的实践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本身就说明了这是组织问题,而非技术问题。以IPC微贷技术为例,失败者有之,成功者亦有之。任何信贷技术都需以组织为载体得以实践。上述仅以风控组织切入,引爆小微企业信贷机构存在的组织问题。事实上,小微企业信贷的营销问题同样存在组织问题。很多信贷机构采取类保险营销模式,出现大范围的内部人欺诈风险问题,同样可以说明小微信贷中组织问题的重要性。信贷机构的领导者或企业家们必须将组织问题摆在战略的高度加以考量。

小微信贷机构两大战略问题。其一营销获客;其二风险控制。两者在方法上是技术性问题,在实践上均是组织(管理)问题。既然是组织问题,就应该符合组织问题的解决方式加以解决。组织问题的出发点必然是战略。所以领导们首先要明确我们具体要服务什么样的小微企业,产品如何定位、如何定价,由此决定了我们要采取何种营销技术、何种信贷技术(授信与收贷)。进而我们的团队需要吸纳何种胜任特质的成员,如何培训育成,如何考核评价、激励与晋升,如何设置部门、岗位(分工与授权),如何将流程按照部门、岗位分解,即有效的人事结合。更进一步,如何开展匹配业务性质的组织建设与文化建设,小微信贷机构的成功既表现为信贷技术的逻辑可行性,又表现为组织与文化的操作可行性。

小微信贷企业家应该向成功的实业企业学习如何通过组织成长而实现业务成长。这一貌似简单的逻辑被信贷人忽视太久了。

作者简介:马福熠,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清华大学MBA。十余年小企业高层管理经验及六年小额信贷风控经验,现任职沈阳融诚科技小贷副总经理。擅长从企业管理角度分析小微企业金融风险,其独特的视角及基于企业经营能力判读的风控体系架构,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控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长期致力于标准化小企业审贷技术的研究,为多家小微信贷机构提供信贷咨询服务。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4929.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微金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