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大空头”出现,未来3年会出现楼市抛售吗?

原创 同话财经  2019-05-08 09:42  阅读 1,006 次

经过了十几年的熏陶,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对“楼市永远涨”深信不疑。

于是,在去年楼市最严厉的调控和最严问责机制下,人们炒房的热情依然不减,直到,部分地区出现了房价腰斩的现象(注意,这里是现象,而不是新闻),有一些投资客想出手前几年投资买进的房子,却发现,根本无人问津。即便在这个时候,市场上还同样充斥着各种抄底的信息,同样,也有大量投资客,怀揣着抄底的想法,入市炒作。

千万豪宅成交量曝光,透露了中国城市房地产的一个秘密!

在一系列的炒作与资金的作用下,去年跌幅较大的地方,很多都已经企稳回弹,比如燕郊,比如厦门,从去年底到现在涨幅其实都不小。

似乎,事实再一次证明了人们对楼市的信心。

下跌只是暂时的,而上涨是永恒的。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五一假期前后,关于楼市的消息,就不断传来。之前,国家层面在重要会议上几次不提房地产之后,再一次强调“房住不炒”,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那就是,楼市调控并没有放松,而且针对当下抬头的炒作现象,调控会趋严,而实际上,从一季度到4月份,一共出台了160多次的调控,其中,仅4月份楼市调控就有60余次,力度可一点都不小。

而五一假期刚过去,就传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那就是国家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列出了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时间表。

很多人还沉浸在放宽户籍限制的大利好之中,以为楼市将迎来新一轮热炒,殊不知,大空头就悄然来临。

买不到焦虑,买到了煎熬,刚需购房者的苦有谁懂?

为什么这个文件会是楼市的空头呢?

我们来看一下,在这份文件中,提出的第一个小目标是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

总体来看,与楼市相关的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消除,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基本建成,经济发达地区、都市圈和城市郊区在体制机制改革上率先取得突破。

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消除,这对于楼市来说,可以说是利好,为什么呢?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楼市发展的动力,最主要便是城镇化,农民进城。而未来会有更多的农民进城,他们需要买房,这会产生大量的需求。但是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不仅仅是农民进城,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将更加容易,那就意味着,户籍的限制将破除,人才从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动变得更容易,限制更少,这就使得人才流动更加趋于一致,而这会使得楼市分化更加明显,那些人口流出的城市,房产将更加艰难,投资性房产被抛售,是很显然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东北小城鹤岗的白菜价房子,基本就是这个原因。

买不到焦虑,买到了煎熬,刚需购房者的苦有谁懂?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基本建成,意味着到2022年,一级土地供应主体至少有两个:一是地方政府,二是村集体(主要是城边村、城中村)。很多人认为,这对楼市来说没啥影响,因为很多地方已经在开始推行了,但是,大家应该注意到,在各地关于调控楼市、平抑房价的措施里,都有一条,那就是增加土地供应,为什么需要增加土地供应?因为增加土地供应了,房子的供应相应就会增加,房价自然会平抑下来。大家都应该知道一点,根据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房屋户均拥有量已经达到1.1套,中国的住房已经进入存量房时代,而且总量够大了,还有接近20%的空置率,空置率的数据表明,房屋的实际总量比统计到的数据要大,也就是说,房屋总体已经处于过剩状态。从集体用地建设,到各地推的保障性住房,并且到2022年,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要基本建成。这会使得楼市进入到一个过剩的时代,也就是说,未来三年,楼市将从存量过度到过剩,对于投资客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批投资炒房的人,大多都已经上岸了,而后面跟进的,较早买房的人,都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而最近几年上车买房的人,有的人还没来得及赚到钱,房价就开始“稳”下来了。

楼市传来三个大消息,还没买房的要注意了!

楼市之所以会吸引人们的投资热情,最主要是因为,房价涨得快,比较稳,但是大家都知道,房子是个纸面财富,要真正赚到钱,那就得将房子卖掉,因此,当投资者觉得房价不再上涨,或者市场出现转向信号的时候,抛售是必然的现象。

那么,哪些人会抛售房产呢?一是前期投资获利者,已经获得了不错的收益,后期收益增幅较小,需要套现;二是三四线炒房客,因为未来不看好,要尽快出手。对于购房者来说,会有什么影响呢?那就是买房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千万别闭着眼睛瞎买了,毕竟,买房躺赚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投资房产,要靠智慧了。

同话财经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并保留本站链接。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42207.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同话财经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