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字号银行的影响下,民营银行如何突围?

转载 信贷风险管理  2019-04-26 07:31  阅读 1,878 次

出品:信贷风险管理,作者:猜猜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改革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2014年,经报请国务院同意,银监会启动了民营银行试点工作,经过五年时间的试点与探索,目前全国已有17家民营银行开业运营。在宏观政策的指引下,民营银行的发展必将迎来明媚的春天。当前,如何对民营银行准确定位、规范发展、合理布局,使民营银行在国字号银行的围追堵截下实现突围的关键所在。

学术界对民营银行的定位,目前有三类假说:一是产权结构论,认为民营银行的本质特征是民间资本控投;二是资产结构论,认为民营银行的服务对象应以民营企业为主,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与金融服务;三是治理结构论,认定不依托于国家行政力量,采取市场化运营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三类假说的存在,某种意义表明民营银行发展尚有可期,需要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得到理论的坚持与创新。

国有银行相比,民营银行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自主性,即本着“谁出资,谁作主”的原则,确立了民营资本对于银行自身经营的发言权;二是私营性,即民营银行的实际控制人、大股东只能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代言者”。

一、民营银行的竞争优势

一是主营业务的惠民性。民营银行植根民间,熟悉民情,与实体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更加熟悉市场主体的治理结构、运作模式、发展状况以及融资需求。从成立以来的金融实践上看,民营银行重点支持了中小企业、社区、“三农”及“双创”等经济热点领域,找准了实体经济的“痛点”,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是资本补充的便利性。民营银行的股东绝大多数是区域优质的民营企业,拥有较为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和广泛的业务伙伴,在信息科技、客户资源、产融结合等方面积累丰厚,无论从发起设立还是增资扩股,决策链条短、资本补充快。

三是经营机制的灵活性。民营银行如同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小舢板”,机制灵活,市场反应快、信息处理有效,在业务模式、客户定位、风控技术趋于成熟,填补了国有银行的金融服务“盲区”与“空白”。

二、民营银行的发展难因

一是发展战略不清晰。作为信用中介与支付中介的商业银行并不区分所有制,在相似的经济环境下,民营银行尽管提出了差异化、特色化、个性化的升级转型,但在公众的认知中仍然没有体现民营银行的定位与特色,其与国有银行高度趋同的发展模式造成了竞争过度,滋生了诸多问题。

二是区位布局不合理。民营银行主要集中于大城市、省会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与面向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宏观政策定位相背离,在布局中呈现了城区强于县域、县域强于村屯、繁华商业区强于居民生活区的特点。

三是市场细分不科学。民营银行“先天不足”决定了其跑马圈地的动机,普遍采取垒大户、轻小户的市场细分,将金融资源一股脑地倾向于行业的龙头企业、集团企业,个别业务出现了无序甚至畸型发展,如近几年监管当局关注的票据业务、理财业务、通道业务等,恶意地破坏竞争秩序,成为风险传染与利益输送的主要阵地。

四是内部管理不规范。民营银行乘着政策的东风,一股作气、全面开花,在人才储备、内部控制、营销策略等方面乏善可陈,从激励约束机制上体现了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利益的不良倾向。为了紧紧抓住改革“红利”,民营银行基本上是“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为未来的发展埋下了沉重的隐患。

三、发展民营银行的若干建议

一是健全行业准入退出机制。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颠扑不破的真理。近几年来,我国经济进入了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期,从中央到地方都认识到僵尸企业的存在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影响了资源的整合利用与优化配置。对于金融业而言,从理念到政策层面,推行银行破产制度还有待时日。然而,如果没有规范有序的竞争机制,只会导致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因此,笔者强烈建议要健全行业准入退出机制,从源头上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支持保障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是提高监管能力统一监管标准。尽管民营银行是新时代的新生事物,但是其本质仍然是金融机构。既然是金融机构,其内在的运行规则、发展方向与国有银行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片面地强调其特殊性与个性化,只会让监管无所适从,极易发生一刀切、两面光的现象。从促进经济振兴与金融稳定的角度上看,为民营银行创造宽严适度的发展环境,更多的责任与担当落在政府层面,在思想上不因所有制的差异而厚此薄彼,也不因为发展水平的高低而畏手畏脚。

三是创新资本补充机制。无论是从国际视野对银行业的宏观要求,以巴塞尔准则衡量资本充足率,还是从国内金融业发展实践,以鼓励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们都需要总结与推广民营银行的发展经验,克服其规模冲动,通过现有金融机构发起设立和吸收民营资本组建等两种途径使民营银行做大做强,在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中有所作为、有大作为。

四是聚集中小微客户实现市场细分。金融稳,经济稳;金融活,经济活。现在,国家层面倡导普惠金融,呼吁加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建设,对于国有银行,由于其历史悠久、客户积累丰厚,加上国家信用的背书,使之对大型企业服务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更加擅长,在思维定势与发展惯性下,这一选择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正是由于国字号银行体量大、转型慢,才给民营银行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只要民营银行在战略上把支持和服务中小微客户作为义不容辞的使命,在战术上“诊治”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难因,提供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的定制服务,一定能躬身“蓝海”,实现自身稳健快速的发展。

五是借力科技实现弯道超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层出不穷的时代,民营银行必须走开放合作之路、走平台整合之路,应用数字化风控、数字化获客、数字化运营、数字化营销,实现普惠金融的补位与超越。一方面要建立高效有序的信息科技治理体系,应用现代科技能力去梳理传统金融业务流程,平衡风控与营销的关系,保障科技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协同一致;另一方面要本着“拿来主义”的原则,谨慎选择技术路线,实施积极稳健的信息科技策略,对于业务逻辑复杂、技术实现难度高、开发周期长、项目风险大的核心系统、支付平台等,民营银行无须强调自主产权,而应该培育开放的心态,同时对于业务变化快、开发周期短、项目风险小的管理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则依托民营银行自有的专业人才与技术骨干去实施,谋求资金流、信息流的同频共振。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信贷风险管理,如需转载请关注信贷风险管理(xdfxgl01)公众号获取授权。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40916.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信贷风险管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