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的楼市,各种声音不绝于耳,有部分地区房价开始下跌,当然了,下跌的幅度还是有限的,虽然个别地区好像下降幅度比较大,而这些下降幅度大的房子,大家都可以去了解一下,基本符合“远、差、低”的特点,而即便在曾经暴涨的合肥,也曾爆出楼市降价业主维权,而优质楼盘的房子,想买还是要靠关系,还是全款优先。
可是,就是有不少人因此认为,楼市不行了,国家应该停止调控,一方面,各类关于楼市调控要停止的传言不断传来,从局部地区传到全国范围,甚至还有不少“经济学家”也跟着一起深入分析,认为当下的楼市下行,影响到了经济的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的时间里,楼市发展为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是并没有挤压实体经济,中国经济要发展,还是得靠房地产,应该放松调控,并且要让房地产继续发展几十年。
当然,在当今的时代下,自媒体发展,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也无可厚非。只是在当下楼市调控进入关键期,才刚刚有一点效果的时候,就有人开始觉得疼了,就开始出来叫嚣了,这难免 让人不去想象,这些所谓的“经济学家”到底是站在公众立场的经济学家,还是为某些利益团体的研究人员,当然了,很多人都受雇于某些单位,代表单位的意见和立场也很正常,只是,如果明目张胆的胡说八道,试图忽悠老百姓,那就有些过分了。
这就如同某位所谓的“学者”提出民营经济退场论一样,或许只是为了搏眼球,但最终,眼球搏足了,人们也看清了他的本质,不是么?
而在此当下,官方媒体一直在不断发声,为的就是正视听,一面大众被所谓的“专家”忽悠或带偏。
10月29日,新华社发布题为《如何看待未来房价走向?》的文章,文章提出,根据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所强调的“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调控精神,决不会允许房地产调控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从那之后,《经济日报》在一个月内连发三篇文章,11月6日刊文《房地产进入“寒冬”了吗》,指出“我们既不愿意看到房价过快上涨,也不希望房地产市场过于冷清”。11月9日发表《房地产市场并未出现趋势性转向》,针对近期不断出现土地流拍现象,有人认为这是房地产市场方向发生变化,文章认为“作出这种判断为时尚早”。
12月4日,经济日报刊发了央行参事署名文章《房地产调控成果来之不易》,文章肯定了现阶段楼市调控成果,认为这一调控成果意义重大。我们现在应该选择“通过增加居民收入,降低房价收入比”,通过挤泡沫、而不是刺破泡沫方式来实现房地产软着陆,“避免美日断崖式剧烈调整”。
尽管房地产对我国经济增长仍有较大贡献,但巩固调控成果的意义更为重大。
或许,这才是文章要表达的最关键所在。不可否认,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房地产的飞速发展,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因为过度依靠土地财政,很多地方政府产业空心化、债台高筑的问题也已经非常严重,不少地方,除了卖地,其他的什么产业都没有,更造成了许多地方原本不错的实体经济,完全没有生存空间,有些县城,新建房产数量超过人口总数,还在大肆建设,房价在各路炒作之下,已然不断上涨,而很多人还乐在其中,这是极其危险的。
这种巨大的泡沫,一旦破灭,最终受伤害的就是那些买了房的老百姓,他们辛苦一辈子挣来的钱,就这样一夜之间化为泡影,还要背上沉重的债务,这不仅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不利于社会稳定,不符合中国梦的目标和要求。
因此,在这个时候,要及时制止这种恶意炒作行为,虽然会对有些人带来疼痛,而这种疼痛是在投资炒房的时候就该预想得到的,如果没有这种痛,就很难达到“房住不炒”的真正目的,更无法做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
同话财经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并保留本站链接。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公众号:betacj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同话财经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