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超三成老年人曾被拒收现金 仅一成90后出门必带钱

转载 维度  2018-11-26 11:49  阅读 1,861 次

日前,央行发布消息称,人行营管部已处理30起拒收现金行为,拒不整改的将记入信用不良记录。可见,国家为维护人民币流通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已然重拳出击。

在当今“互联网+消费”时代,随着微信、支付宝兴起,扫码支付日益普及,很多国人可谓“一部手机走天下”。作为消费者自然有选择电子支付的权力,但这并不是商家可以拒绝现金支付的理由。根据此次《维度》独家发布的《线下消费支付方式调查问卷》,11.36%人群曾经有过被拒收现金的经历。

超三成50后曾被拒收现金 25.64%不用手机支付因担心被盗刷

居住在北京郊区的李奶奶就为此很闹心,她在家附近某大型超市结账时,因为不会使用手机支付,被年轻的收银员“鄙视”了:“你们这些老头老太太,连个手机付款都不会使,不会就要学,以后可都是这样的,学不会的就等着被淘汰吧……”这个看着不过20出头的女孩一边抱怨,一边不情愿地为李奶奶找零。

这小姑娘的声音很大,排在后面的几个老人都听到了,但大伙都没吱声,只是脸色全都不太好看。李奶奶虽然生气,也沉默着,毕竟这不是她第一次遇到这种事,“好歹她收了我的钱,之前好些有钱都不赚的,说啥就是不收现金!”

根据《维度》此次发布的问卷调查,11.36%人群曾经有过被拒收现金的经历。若按照不同年龄来看,有超过三成的50后遭遇过拒收,是所有年龄段中占比最高的。

调查还显示,在消费者被拒收现金时,因商家没有零钱找不开的情况高达51.85%,其次就是对方明确表示只支持电子支付,占比43.21%。紧随其后的则是因纸币残旧、有缺角被拒收,这种情况也有三成之多。

不可否认,自2014年底“扫码付款”诞生,至今虽然只有区区4年时间,但已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以往的消费支付习惯。然而,由于受手机和网络的共同限制,意味着“扫码付款”在短时间内无法做到全面普及。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相关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仅占5.2%。这说明还有很多人,而且不只是老人,并不能享受到移动支付带来的生活便利。所以,若是有人因不善于或无法使用现代化的支付工具,从而被主流社会所排斥,这显然是不合理也不公平的。

显而易见,当进行线下消费时,年龄越小的人群使用现金的概率越低,这在《维度》的调查中呈现出明显趋势,以50、60后为例,使用现金的数据占比在四成左右,已经远远超出其他年龄段中仅个位数的比例。

至于不使用移动支付的原因,近三成人主要是由于没有绑定银行卡或者账号里没钱;但对于年长的50后来说,最主要的则是因为不会用或没有安装软件,占比16.67%。同时,还有11.54%人群因为商家未开通或者不支持。若按照地域来看,居住在农村的人群这一比例最高。

还有25.64%人不使用移动支付是因为感觉不安全,害怕钱被盗刷,这也是50后老人们最大的顾虑,数据占比与“不会用”旗鼓相当。其实,虽然总调侃微信、支付宝让小偷都失业了,但新的问题是:小偷变少了,骗子却更多了。互联网时代下的骗局不见得多么高明,却让原本就对新生事物缺乏了解的老年人倍感不安。

此外,若按照性别来看,《维度》发现了颇为有意思的现象:在没有主选移动支付的原因中,男性多因为不会用、卡里没钱、不支持等客观因素;但女性更多的则是由于感觉不安全,很难存住钱这类主观因素。

当然,总计有超过两成的人也表示不用移动支付是因为“扫一扫钱就花了,很难存住钱”,大学生蓝蓝就吐着舌头说,这才是我尽量都用现金的理由,毕竟钱装在口袋里,花的时候才有“真情实感”。

89.06%的人线下消费依赖扫一扫 仅一成90后出门必带现金

“落袋为安”究竟是不是真的安全,答案见仁见智。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中国,以支付宝、微信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方式正在一扫天下,日前发布的《2018年世界支付报告》显示,在统计期内的无现金支付总次数方面,中国位居第三。由于这次统计非现金交易数量时还包括了支票、借记卡、信用卡支付等。因此也有众多网友直言,“如果只说移动支付,中国绝对是最厉害的国家,没有之一。”

“烤地瓜、收破烂的支持手机支付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现在就连沿街乞讨的盲人都会拿出二维码让你扫一扫。”85后的建龙第一次遇到时连连惊叹,还拍照发了个朋友圈,却遭到圈里的小伙伴群嘲“少见多怪”。

在《维度》此次调查中,高达89.06%的人群在线下消费时主要使用微信、支付宝,有超九成认为这种支付方式方便快捷不用找零,其次,还有48.19%表示经常有优惠活动,能省钱也是他们选择手机支付的一个重要原因。“扫码付款经常能抽个红包什么的,即便就几分钱,那也是一种乐趣啊!”85后女孩小包对这类活动总是乐此不疲。

想想以往出门时,手机、钥匙、钱包,一个都不能少,但现在没带钱包可以有,没带手机则寸步难行。《维度》调查显示,如今仅有18.23%的人出门一定会带现金,而经常不带的超过三成。如果观察不同年龄段,会发现明显趋向:越是年轻的人群出门必带现金的比例越少。在90后中,仅11.11%出门一定会带现金,远远低于50后近六成的比例。

买啥都能扫一扫,带上手机就ok,还带现金干嘛?在《维度》的调查中,日常主要使用手机支付的原因,11.02%的人正是因为经常忘带现金,但这一因素在老年人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显然,这也佐证了上文中的调查发现。

大抵正因如此,调查显示高达55.82%的人群经历过忘带现金的尴尬。李玉上周末和妻子开车出行,到了高速收费口才发现俩人都没带钱,想要“扫码支付”却被告知只收现金,李玉请求“要不你帮我付钱,我扫你转账,”收费员无奈表示:“对不起,我们上班不能带手机……”于是,李玉只有等在原地,跟下一个车主转账“套现”。事后,李玉第一时间取了100元现金放在车内的储物盒里,以备不时之需。

18岁的子辰也经历过类似囧事,出门上了公交车才发现自己忘记带卡,摸遍全身又一分钱都没找到,她只好拿出手机请求车上的乘客扫码“换钱”,这时,一位慷慨的阿姨递过来两元零钱,却摆手拒绝了转账交换:“不用了,我手机也没这个,小姑娘下次出门记得装点零钱。”子辰在感激之余,更觉得不好意思了。

现金支付会被电子支付取代么?近四成人钟情“落袋为安”

或许,在这些总是不带钱包出门的人看来,现金支付早晚会被移动支付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取代,无现金社会将是大势所趋。这一观点在《维度》此番调查当中,现居住地越接近一线城市的人群,越倾向于这样的认知。但与此同时,《维度》发现,收入越高的人群越趋向认为现金不会被取代,此外,在调查中出门坚持带现金的人,高达77.69%有同样的看法。

那么,在势头强劲的所谓“无现金”消费潮的席卷下,不久的将来,现金真的会消失么?

《维度》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目前,尚没有出现非现金支付工具完全替代现金的国家,即便是丹麦政府曾提出“无现金社会、计划取消印钞”等政策,也没有完全取消银行提供的现金服务。《维度》还走访了业内相关专家学者,在他们看来,移动支付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替代现金支付,但现金支付未必会消亡,现金支付与非现金支付工具共存共生的局面将长期存在。

其实,即便是在走向“无现金社会”进程中表现格外突出的瑞典,现在仍有许多人选择现金支付。《维度》以为,现金or非现金,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何时,都该取决于消费者和商家的自由选择。

今年23岁的小北,至今都很排斥在线下消费时用手机付款。在她看来,扫一扫,花钱的确更方便快捷了,指纹支付、免密支付、人脸识别,甚至连密码都不用输了,但钱彻底变成了一个数字,“要知道,500这个数字和5张100元的红色钞票,花出去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小北格外认真地表示:“现金钞票那种踏实的存在感,是移动支付无论如何也替代不了的!”

其实,当谈及对移动支付的看法时,《维度》调查中有37.45%人群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手机支付虽好,但花起钱来更没概念了。对他们而言,使用现金有着“落袋为安”的满足感。该调查同时也显示,60.45%的人对移动支付表达了强烈支持的态度。如果按照年龄来看,70后是支持最多的人群,占比74.19%,50后是反对最多的人群,占比16.67%。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越是年轻的人群,虽然对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使用更多,但他们对移动支付持中立观点的比例也更高。

当然,非现金支付方式,特别是移动支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维度》认为,提倡非现金支付,并不等于提倡无现金,更不等于拒现金。不得拒收现金,这是对于人民币的尊重,也是对于国家法律的捍卫。

换句话说,仅就情感价值而言:一叠叠红色的钞票握在手中,手指哗哗捻过,这种快感无法取代。所以,请千万不要剥夺我们这代人数钱的快乐。(来源:维度,www.rong360.com)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35189.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维度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