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趋冷,成交下降,三四线城市房价还能坚挺多久?

原创 同话财经  2018-11-05 22:46  阅读 1,603 次

2018年的金九银十刚刚过去,没有昔日的狂欢,也没有开发商的庆功,相反,是日渐扑来的凉意,让广大开发商,以及与楼市相关的人们感觉到的丝丝寒冷。然而,很有意思的是,无论是数据上,还是实际的感受,抑或是广大买房卖方者的亲身感受,都是楼市趋冷,而另一边,却是部分三四线楼市依然坚挺,为何会形成如此巨大的差异呢?

一线趋冷,成交下降,三四线城市房价还能坚挺多久? 综合 第1张

无论是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还是各大第三方数据机构显示的数据,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房价都已经趋于稳定,不仅成交量下降,价格也在下滑,比如,10月北京一手房成交面积环比下降29%,截至30日,二手房成交套数环比下降105.24%。

上海的楼市,自9月份就开始出现下滑,官方网签数据显示,9月网签量为2590套,而8月这一数据是14448套;二国庆期间,上海楼市也依然低迷,并出现了很多开发商促销的情形。

深圳新房、二手房量价全面“失守”。不仅出现了新房降价打折,以及二手房业主降价“抛售”。

从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重点监测的全国67城房价来看,10月36城新房房价均值为16453元/平方米,环比增幅0.56%,新房价格保持稳定。

然而,三四线城市的房产交易市场较为活跃,在安居客10月城市新房价格环比涨幅TOP5排行榜上,保定、岳阳、徐州、乌鲁木齐、大连榜上有名,其中,保定以5.3%的环比增幅位居第一。

为何在当前市场行情下,三四线楼市却还能如此火爆呢?

首先,楼市传导效应,需要时间。我们看每一轮楼市从暴涨到趋冷,再到最后归于平静,首先爆发的一定是一线城市,当然这有各种各样的因素,二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一线城市具有各种资源集中,有各种爆发的先机,而从本身意义角度来看,很多三四线城市并没有太多暴涨的基础,大多是因为一二线城市房价已经炒的很高,再没有太大的炒作空间了,于是转战三四线城市,继续炒作,而当楼市下行,一二线离政策中心最近,也当然最先受政策影响。

其次,政策执行力度与政策的滞后性。这其实是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政策执行力度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今年楼市调控推出了几百次的调控,除了市场炒作力量的钻营之外,调控效果不明显的最重要一点就在于政策执行力度不到位,而因此,住建部才会在大量调控手段之下,还需要约谈地方政府,还需要不断强调要多调控不力的地方进行问责;第二个,就是政策的滞后性,这一点,从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政策以来,8月份,9月份楼市数据都在保持上涨,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在打脸,其实不然,任何政策,从出台,到执行,再到落实,再到产生时效,这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的,更何况是楼市调控政策,涉及到动很多方面利益的政策呢?!

第三,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下城镇化的进程,还在持续,当然,这种农民进县城,县城居民进城市,人们不断从小城市向大城市涌入的进程,并没有停下来。这时候有人会说,更多的人涌入一线城市,为何一线城市房价控制住了呢?一线城市房价控制住,与人口完全没有关系的,这一点希望大家明白。

我们先看一点,在很多县一级的城市,城镇化改造正在加快推进,曾经的新农村建设,很多都变成了直接进城买房的补贴,其实,这一点效果可不必棚改差,小编曾经到过一些小城市,不仅将农村危房改造资金,新农村建设补贴等打包在一起,直接给农民发放房票,对于原来居在农村的人,进城买一套房,能补贴近十万,这才是促进很多农民进城的一个主要原因。

另外一点,农民都进到县城了,就会导致原本资源就不丰富的县一级城市资源不足,于是人们继续向上一级城市涌入,形成了城镇化的一个阶梯效应。

然而,要知道,我国当前城镇化水平还很低,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求,或许这才是三四线楼市未来被看好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有一些城市,纯粹靠炒作而火爆起来,没有任何产业做基础,新盖的房子,每人一套都还有多余,这样的地方你指望未来房子还继续涨,是不太可能的。

小编曾走访过一个县城,在几年前,房价2000多,还没人要,很多开发商被坑的很惨,跑路的也不少。然而,就在上半年,再次去的时候,已经涨到八千多,豪宅都能突破一万了,要知道这个县总的人口才10来万,而县城加上周边核心城镇的房子,已经超过10万人的居住规模了,你说,这样的房子,还有多大的投资空间呢?

对于三四线楼市,我们要清楚的认知,尤其是在当下阶段,一定要明白,中国的楼市,首先是政策市,其次才是供求关系的问题。如果不看清楚政策,盲目的去谈供求,是容易走偏的。

同话财经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并保留本站链接。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33382.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同话财经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