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以来,曾经被捧为“AI第一股”的科大讯飞,跌落神坛,先是被网上疯传的“同传造假门”之后,又被央视曝光,在宣城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违规建设研发中心,后又被网友们扒出“以建研发中心为名,行开发房产之实”,一时之间,科大讯飞成了众矢之的。
虽然,很快科大讯飞就做出了官方回应,并对建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研发中心做出了停运的整改措施,然而,很显然,从某种角度来说,围绕找科大讯飞的各种新闻,以及各类剖析其主业的文章,还是不断见诸报端。
当然,在坊间针对科大讯飞的各类传闻,其实更多。
10月23日,科大讯飞对外发布了2018年三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前三季度,科大讯飞营收为52.8亿元,同比增长56%;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19亿元,同比增长29.94%;归属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462.7万元,同比减少79.75%。
这样一份财报,让很多人对之前各种分析的文章,似乎有一种坐实的感觉。
而各方面负面消息,以及业绩不佳,直接反应在股价上,就更加直接了。
目前科大讯飞的市值从去年高峰时的1000多亿元,下滑到目前500亿元左右,直接腰斩。当然了,这与当前的大环境有关系,但是,作为曾经被吹捧为AI第一股的神谷,在当下AI正当风头的时候,却市值腰斩,的确令人深思。
早在今年8月份,科大讯飞半年报发出之后不久,亿欧网就刊发了一篇题为《剥去科技华丽的外衣,看见科大讯飞盈利疲软的真面目》的文章,其中就有两个小标题,分别为“销售费用比研发费用更高的‘科技公司’”,“净利润1.3亿,政府补助8800多万,科大讯飞实现盈利快速增长的未来在哪里?”,当然,这里的数据是上半年的数据。
这两个小标题,其实点出了科大讯飞真实的窘境,对于第一点,这篇文章给出的原因是,“科大讯飞本质上并不是一家以科技为导向的企业,而是一家项目主导型的集成商。”这一点,似乎只要了解科大讯飞的人士,都不会讳言,事实就是如此。而对于第二点,在业务过度依赖政府的基础上,利润也过度依赖政府,因为政府的大量补贴,使得科大讯飞看上去是一家高大上的企业,但其实并没有真正的融于到科技竞争的市场格局里,而是在政府庇佑之下,温室之中,健康成长的好孩子。
如果一家企业,不仅没有业务的烦恼,甚至连利润的忧愁都没了。你怎么可能希望这样的企业,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又怎么期望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拼命获取筹码呢?
我们还清楚的记得,在去年底,科技部公布了人工智能四大创新平台,除了BAT之外,就是科大讯飞,一时之间,人们纷纷将科大讯飞定性为BAT之后的第四极。
然而,科大讯飞真实的窘境,或许在于,被寄予厚望的AI技术并没有达到真正成熟的地步,而科大讯飞其他的业务,并没有一项能支撑其与BAT平起平坐的实力。
为了应对股价下跌,近日,科大讯飞的董事长兼总裁刘庆峰宣布增持公司股票的计划,增持金额不低于1200万元,其他高管也纷纷跟进宣布增持股票。
提到股价腰斩,11月2日,董事长刘庆峰与员工面对面内部交流时说,事物的发展都是波浪式前进的,长期发展和基本能力提升是根本,讯飞要沉住气,未来股价肯定还是会不断地创出新高。
路漫漫其修远兮。希望科大讯飞能如刘庆峰所说,股价创出新高,更能在技术创新上面有新的突破。
同话财经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并保留本站链接。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公众号:betacj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同话财经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