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结构性存款井喷式发展,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8月底,全国中资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为100182.04亿元,超过10万亿元大关,而2017年12月底结构性存款的总规模为69649.08亿元,结构性存款在8个月时间里规模增长了43.84%。
在存款利率持续低位徘徊、银行存款增幅不断下降的背景之下,结构性存款却能迎来如此高的增幅,融360理财分析师认为主要与两方面因素有关:
一、2014年底以来央行接连六次降息,到2015年10月,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降至1.5%,为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而此后银行存款利 率也一直在低位徘徊;与此同时,老百姓理财意识增强、各类创新型互联网理财产品也是层出不穷,从银行那里分流资金。而受存款定价自律机制限制,银行不得随意上调普通定期存款利率,因此借道结构性存款进行揽储。
二、2017年11月央行出台了资管新规意见稿,提出银行理财打破刚性兑付,保本理财将退出市场,于是不在管理范围内的保本的结构性存款就成了保本理财的最佳替代品。
不过结构性存款大幅扩张的背后却存在很大隐患,市场发展显得颇为混乱。
首先,会计记账不请。结构性存款分为存款+期权两部分,虽然底层资产大部分都是存款,但是也有少部分资金流向了金融衍生品,如果纳入到一起记账是否合理?
其次,存款保险准备金不充分,怎样才能做到100%保本?10万亿元的风险敞口较大。
第三,很多银行不具备衍生产品交易资格,国有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一般都有衍生产品交易资格,部分城商行、农商行也有,但相当一部分小型的地方性银行是没有衍生产品交易资格的,这样小银行以后揽储的难度肯定会更大。
第四,不同银行执行标准不同。目前结构性存款是被划入到银行理财里面管理,购买门槛是5万元(已有部分银行下调至1万元),首次购买需要到线下网点面签。但很多小银行却并没有照此执行,购买门槛仅1000元,也无需到线下网点面签。
第五,假结构性存款盛行。当前市场上的结构性存款,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去了“结构”的意义,设计了完全触碰条件的期权组合,能确保达到收益上限,银行变相高息揽储,这种做法是否行得通?
针对假结构性存款,在今年4月出台的资管新规中明确指出,银行需要具备衍生产品交易资格才能发行结构性存款,在9月底出台的理财新规中重申了这一点,而这一资质很难申请。融360理财分析师查看了近几年银监会的批复情况,2018年衍生产品交易牌照的发放相较之前放缓了很多,这也意味着小银行拿到牌照的难度更大了。
在上半年的时候,有传监管叫停假结构性存款,并对银行进行窗口指导,要求控制结构性存款的发行规模,但似乎并没有收到什么成效。结构性存款的发行量和规模仍然没见减少。
不过监管趋严之下,这一现象或许能得到控制。之前京东金融上的银行+里有很多结构性存款,发行银行以民营银行和地方性银行为主。融360理财分析师在6月份的时候尝试着购买过一款民营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起点为1000元,无需线下面签,3个月期产品收益上限为5.28%,历史到期收益率均为5.28%,而产品到期之后,也如期拿到了预期的最高收益率。
不过近期京东金融下架了所有的结构性存款,据媒体报道,部分城商行近期也没有推出新的结构性存款。这说明监管在逐渐发挥作用。对于当前的结构性存款市场来说,亟待监管出台具体的行业细则来规范市场的发展。
那么,结构性存款今后的发展是否会降温?
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9月份结构性存款的发行量为342款,较8月份减少了132款,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3.86%,较7月份上升了0.06个百分点。
由于理财新规在9月28日才推出,所以9月份结构性存款发行量的减少与理财新规没有太大关联。但融360理财分析师认为,随着市场逐渐规范化发展,那些没有衍生产品交易资格的银行无法再发行结构性存款,而拿到这一牌照也并非易事,因此以后吸储的难度会更大;但是那些具备衍生产品交易资质的银行,从吸收存款的角度考虑,则会继续发行甚至是加大力度发行结构性存款。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结构性存款是否值得购买?有什么注意事项呢?
融360理财分析师认为,在保本理财逐渐减少并退出的背景下,结构性存款对于保守型投资者而言确实是一个良好的替代品,一方面产品本金的安全性很大,另一方面利率也要比同期的定期存款要高很多,假的结构性存款对投资者而言似乎有利无弊。
不过,建议投资者在购买结构性存款的时候,还是应该仔细查看说明书,尤其是产品的计息规则,搞清楚产品达到收益上限的概率有多大。(来源:融360,www.rong360.com)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融360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