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债券违约卷土重来 上市公司违约规模占比近半

转载 第一财经日报  2018-09-27 14:25  阅读 886 次

短短2天之内,5家企业的6只债券违约,涉及本息超过60亿元。短暂回复平稳之后,债券违约高峰突然再次卷土重来。

9月25日,浙江大型民营企业新光集团的两只债券,同时发生实质违约。披露信息显示,新光集团发行的“15新光01”、“17新光控股CP001”两只债券发生违约,涉及金额本息总计约30亿元。同一天,上市公司利源精制等3家企业也发生了债券违约。9月26日,再有“16刚集01”发生违约。

这并非近期违约的债券全部。根据第一财经统计,进入9月以来,截至9月26日,也有9家发行主体的13只债券违约,涉及债券余额合计约169.9亿元。而自7月份以来,债券违约呈高发态势,到9月26日,三季度单季已有22家企业的48只债券违约,涉及的债券余额约491亿元(未剔除重复违约部分,下同)。

与上半年相比,债券违约的特征并未出现大的变化,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又是其中的重灾区,6家公司违约金额达到219亿元左右,占比近半。

“出现违约的企业,基本上都是是高比例举债、资金投向不能覆盖负债的企业。”业内人士分析,这些企业过度依靠举债驱动规模增长,但经营效率、现金流没有改善,一旦外部环境变化,借新还旧无法继续,债务问题必然爆发。

自从2018年7月中旬以来,短短两个月内,监管层屡次表态,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但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国企、优质供应链融资受到青睐,加之资金面较为紧张,民企融资仍然存在困难。

上市公司违约规模占比近半

根据新光圆成9月25日披露,截至当日,由于资金紧张,未能筹集资金按期足额兑付本息,其母公司新光集团发行的 “15新光01”、“17新光控股CP001”两只债券发生违约,涉及金额本息总计约30亿元。

披露信息显示,15新光01 发行规模为20亿元,票面利率为6.5%,本期兑付日为 9 月 25 日,应付本金17.4亿元,利息1.3亿元。截至到期兑付日终,新光集团未能未能按期足额偿付。 此外,发行规模10亿元的17新光CP001,截至 9 月 22 日应付本息10.68亿元的,但截至 2018 年 9 月 25 日,新光集团仅兑付70716 万元。

新光集团并非当天唯一一家违约的企业。就在9月25日,短短一天之内,违约本息就接近40亿元。除了新光集团,利源精制、河南众品食品公司两家企业,也在同一天出现了违约。其中,河南众品食品公司1.5亿元债券本金违约,利源精制5180万元利息违约,涉及本金7.4亿元。

而这还不是近期债券违约的全部。进入7月份以来,债券违约呈高发态势,违约主体、债券数量、金额均快速上升。根据第一财经粗略统计,2018年7月,共有7家发行主体违约,违约债券20只,违约债券余额约为177.56亿元;8月份则有9家主体违约、涉及债券15只,违约本息143.24亿元。

而进入9月份之后,违约仍未见放缓。包括上述4家企业在内,截至9月25日,当月已有9家发行主体的13只债券违约,违约本息合计约169.9亿元。据此计算,截至9月25日,三季度单季已有22家发行主体的48只债券违约,目前违约金额合计超过490.70亿元。

相对于上半年,2018年下半年债券违约数量显著上升。统计显示,2018年上半年,共发生28起债券违约,涉及金额共计283.51亿元。

随着债券违约不断发生,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也卷入其中。公开信信息显示,自从7月份以来,至少已有永泰能源、乐视网、金鸿控股、利源精制、*ST凯迪、印记传媒等6家上市公司债券违约。虽然涉事企业数量不多,但违约债券本息规模去极为庞大。

债券违约的上市公司中,涉及债券数量、规模最大是永泰能源,违约债券多达14只,规模合计接近110亿元。7月5日,由于永泰能源未能按期偿付到期本息,初始发行规模为15亿元、票面利率7%的的“17 永泰能源 CP004”违约,违约本息共计16.05亿元。

除了17 永泰能源CP004,永泰能源共有存续债券20 只,累计余额多达206.2亿元。违约发生后,导致其他13只债券也出现交叉违约,其中发行规模10亿元以上的就有7只,累计余额高达99.3亿元,共计违约115.35亿元。

此外,*ST凯迪也多次违约。继5月“11凯迪MTN1”本息6.98亿元违约后,该公司在9月5日公告称,因资金周转困难,不能按期支付16凯迪01和16凯迪02两只债券的利息,且涉及金额为8.46亿元的16凯迪01也不能按期回售。此外,截至9月18日,亿阳集团4亿元的公开信息显示,包括上述3家公司在内,债券利息也未能兑付。

印纪传媒、金鸿控股也分别在9月10日、8月24日出现违约,金额分别为4.24亿元、4.34亿元。加上乐视网8月份发生的0.73亿元违约,三季度已至少有6家上市公司债券违约,违约金额达到219亿元左右,占比达45%。

收益难以覆盖负债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但对于违约的企业来说,不幸却是相似的。

“去杠杆打击最大的,是高比例举债、资金投向不能覆盖负债的企业。”华南某股份制银行中高层对第一财经称,这些企业往往具有高负债、规模快速增长,但经营效率、现金流高度紧张的共同特点。一旦外部环境变化,借新还旧的负债驱动模式无法继续,企业经营又不能改善,债务问题必然爆发。

单纯从负债来看,新光集团负债并不算高。合并资产负债表显示,截至2018年6月底,其总资产达812亿元,总负债469亿元,资产负债率约为57%。此前的2015 年 2017 年,其资产负债率分别为 58.87%、58.12%、57.79%。

但新光集团的资产结构,却为违约埋下了隐患。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其短期借款余额高达71.45元,而账面货币资金仅有14.19亿元,比年初大幅减少20.74亿元,仅偿还短期借款就存在57亿元以上的资金缺口。

新光集团、利源精制等企业,都是存在此类情况。根据新光集团8月29日披露的一份债券募集说明书,截至 2018 年 3 月底,其短期借款 60.85 亿元,应付票据 3.55 亿元,其他应付款 3 亿元,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 48.95 亿元,合计超过115亿元。而到了6月底,这一数字已大幅攀升至206亿元,短短3个月增加了91亿元,除了短期借款,还包括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31亿元,应付票据3.3亿元。

短期负债高悬,但流动资产却并不多。截至6月底,新光集团即便加上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4亿元,以及19.3亿元的应收账款、68.8亿元的存货、以及26.6亿元的其他应收款和流动资产,也不足以偿还上述负债。

负债大规模增加,资产收益率却并未同步提升。2015 年底到2018 年 6月底,新光集团总负债分别为 215.37 亿元、399.55亿元、448.67 亿元、469亿元,同期主营业务收入为 90亿元、136亿元、万元、138亿元、81亿元,营业利润分别为 16.29 亿元、21.23 亿元、52.04亿元、2018年上半年则只有9.9亿元。

2015年到2017年的营业利润增长,还是依靠房产增值。披露显示,2015年到2017年,该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分别为 5.9亿元、0.81 亿元、26.72 亿元,占当期营业利润的比例分别为 36.21%、3.82%、51.33%。

资产规模、收入增长,并未带来现金流的改善。根据债券募集说明书披露,2015 年至2017 年,新光集团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 15.48 亿元、11.01 亿元、-13.40亿元,而2018年上半年也仅有1.47亿元。

“这些企业的手法基本一致,就是利用负债做大资产规模,又依靠规模提升估值,再做大负债。”某股份制银行人士说,这些企业规模扩大,并不是依靠内在经营增长支撑负债,而是在资产估值增长的前提下,不断撑大负债规模。一旦市场景气结束,高估值不能持续,其债务也无法支撑。

不仅是新光集团,利源精制也存在同样的情形。2014年底,原本主营铝型材的利源精制转型轨道交通,原计划投资约55亿元。但当地官方媒体后来报道,该项目总投资70亿元,此后口径又变成102亿元。根据媒体报道,沈北新区官网曾披露,利源轨道交通产业园项目计划总投资200亿元,保荐机构2018年4月27日披露数据显示,沈阳利源已投入资金95.7亿元,与计划的54.99亿元存在巨大差异。

2017年12月5日,利源精制曾公告称,预计轨道车辆整车样车将在2018年春节前后试制完成。2018年8月14日,该公司回复深交所关注函时再次声称,整车样车的试制工作仍未完成。

巨大的投入,造成了利源精制的沉重资金压力。公开披露显示,2016年2月该公司曾定增募资1.7亿元,截至2017年底,募集资金已全部使用。而2017年1月定增募集的近30亿元资金,截至当年12月也累计使用29.6亿元。

在此情况下,该公司不惜大量通过民间借贷融资。第一财经调查发现,2017年以来,利源精制实际控制人王民、张永侠夫妇共为该公司进行了39笔担保,累计金额约达27.5亿元,担保性质全部为该公司民间借贷。截至9月21日,利源精制有息负债达77.38亿元,其中民间借贷余额9.2亿元。

民营企业融资仍难

出现债券违约的企业,与2018年上半年相比并无二致。除了少数国企外,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而7月份以来违约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

“目前来看,(民企融资)情况还是比较困难,一些企业自身的调整也没有完成。”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说,债券违约的企业,本身存在负债过高、资产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债务风险较大,融资仍然存在困难。另一方面,银行信贷投放还是更多偏向国企、供应链融资,以及专攻细分领域,具有一定技术优势,经营、现金流都比较好的企业。

这种说法也得到民营企业的认同。“我负责公司的股权和债权融资,在这问题感触很深。”深圳普罗医疗首席创新官黄汉年对第一财经称,该公司目前正在进行C轮融资,接触后发现,今年下半年以来,很多投资机构已经无钱可用,有资金的也非常谨慎。

“前几年股权投资市场坑很多,现在投资方都理智了,不再盲目跟风。”黄汉年说,而在债权融资方面,根据其了解的情况,银行最多按照每个季度销售额的一半放贷。按该公司的情况,最多只能贷款2000万元左右,作为创新企业,研发、产能提升,都需要大量资金,这些贷款满足不了其需求。

在黄汉年看来,眼下银行资金也很紧张,而且要求提供抵押物,但该公司本身没有什么房产类资产,而由于股权较为分散,也不太适合以股东房产抵押。而通过知识产权融资,同样需要担保。“十几项专利,也只能贷款几百万,根本起不了太大作用。”

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也称,虽然监管鼓励支持民营企业融资,但目前的资金确实较为紧张。自从7月份以来,央行已在市场净投放资金8000亿元左右,但银行间市场拆放利率仍然一路上升。资金紧张的局面,也制约了民营企业融资。

公开数据显示, 截至9月26日,包括中期借贷便利(MLF)、逆回购在内,央行7月以来在公开市场的净投放已达5925亿元,加上国库现金定存,则达到7825亿元。数据显示,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的绝大多数品种9月26日的利率,均较最近20日均值有所上升。

“央行投放的这接近8000亿资金,全部都是活水。” 上述银行人士称,虽然近期地方债发行较为集中,加上临近季末,会对资金面产生一定影响,但资金仍在流通,在此情况下,利率仍然明显上涨,说明市场资金还是比较紧张。

不过,自7月中旬以来,短短两个月内,监管层屡次表态,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9月18日,央行召开“改进民企融资服务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民企金融服务座谈会,听取来自工行、建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等银行服务民企的情况介绍,深入了解大中型民营企业融资情况。央行行长易纲出席会议并讲话,副行长朱鹤新主持会议。这已是央行两周内第二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如何加强民企金融服务。

更早些时候的7月17日,银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带队赴中国银行总行,就银行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力度情况进行调研督导,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多家主要负责人在会上发言。(来源于第一财经日报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30612.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第一财经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