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近期居民投资又部分回流到银行理财,但不得不面对的尴尬事实是,理财收益在逐步走低,且短期内下降趋势越发明显。
“近期资产收益率下降得较快,收益和成本开始出现倒挂,银行总要主动采取措施压降负债成本,不能总靠‘吃老本’。”一位股份制银行资管部门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该行近期将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收益下调了5个BP,整体产品收益率已经从年初的4.9%降到了4.6%,降幅为30BP。
下调收益率绝非孤例。普益标准数据显示,8月全国整体银行理财收益环比下跌8BP至4.44%。其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61%,较上月下降0.11百分点。对比去年12月,该项数据为4.81%,相较而言直降了20BP。
下跌还远未结束。最新数据显示,9月8日到9月14日这一周,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平均收益率更是跌至4.54%,较8月又降了7个BP。此外,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平均收益率也在下滑。
收益成本倒悬难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近期有部分股份行资管部门负责人开会商讨资管新规之后的产品转型问题,着重提到了理财产品定价问题。各家银行纷纷表示,资产收益率较去年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了给到投资者的理财收益与成本倒挂的现象。
“主要原因是债券收益率太低了,满足不了给客户5%的年化收益。”上述银行资管部门负责人表示,“除此之外,还要压降存量中的违规资产,清理老资产中淤积的不良,银行有些精疲力竭。”
兴业研究固定收益分析师梁世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今年以来理财收益率,特别是新发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要原因是流动性环境改善,拉低无风险利率水平,带动理财配置的短期限利率债、货币市场工具利率下行。
流动性改善是造成短期资金价格下跌的原因之一,背后是央行开闸呵护资金面。9月第一周,央行重启逆回购,在货币市场净投放资金2300亿元;9月14日,央行又开展了1500亿元逆回购操作。
梁世超表示,理财产品收益率下跌的另一因素是理财重仓的信用债一级发行利率在7月份以后出现显著下行。
根据中诚信国际研究报告,9月10日-9月14日当周,一级市场主要品种信用债合计614.29亿元,较前一周减少119.21亿元。从发行成本来看,超短融、企业债、公司债平均发行利率普遍下行且幅度从9BP到130BP不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一位接近监管人士处了解到,一些国有企业的债券和地方政府平台的融资出现实质性违约,导致市场出现不稳定状况。“国有企业的债不能兑付,企业债发不出去。好的企业可以发,贷款利率很低,其他的企业根本发不出去,还有一些区域根本不能发债,市场迷雾重重。”
正面较量的货基收益破3
银行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与货币基金存在同质竞争,部分银行会参照货币基金走势定价。一位银行资管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眼看货币基金的利率不断下坠,银行却要承担4%-5%的资金成本,显然已经不太合适了。
近期,规模近1.5万亿的货币基金“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跌破3%,为2016年12月以来的首次。截至9月19日,其7日年化收益率仅为2.96%。除了天弘基金,其他“宝宝类”货基收益率也在持续走低,大多徘徊在3%的边缘线上。
梁世超表示,从产品投资上看,银行的现金管理类产品投资范围和货币基金的投资范围基本一致,只不过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在组合久期、资产剩余期限上的要求,可能较货币基金更宽松。目前资产端收益率的下滑对两者具有同样影响,但总体看,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收益率仍相对更高。
银行理财收益成本倒挂的根源,在于银行的“老产品”被当成表内资产负债一样管理,把代客理财的资金变成负债,吸收短期存款而配置中长期资产来赚取利差。在这种情形下,定价系统本末倒置,不是根据资产端波动来净值化管理、适时调整收益水平,而是根据负债成本的高低去寻找资产。
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后,银行理财需要像公募基金一样净值化管理,考验的是银行的投研能力、风控水平和销售渠道,这是银行共同的转型方向。比如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就表示,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净值型产品规模占比超过30%,今年末争取达50%。
梁世超表示,从资金募集的角度看,此前投资者更青睐刚兑产品,但未来的理财投资一是需要梳理风险、收益匹配的观点;二是需要考虑投资资金的期限,期限越长的资金,对应的收益率相对更高;三是从资产端看,货币类收益相对较低但估值波动较小,债券类收益或许更高,但有可能对应更高的净值波动。(来源于证券时报)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证券时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