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明确用途的放贷行为,都是耍流氓!

原创 同话财经  2018-07-04 07:48  阅读 1,743 次

从事金融的人都知道,在发放贷款或贷款审查中,有一个重要的关注环节,那就是资金用途,很多机构在贷款审查时,对资金用途是非常看重,而且很多都需要查验相关的证明文件。经常申请贷款的人也知道,很多时候不仅仅需要与信贷经理面谈,还需要提供相关书面材料,还要出具承诺书,并且在贷款合同中明确写明,若不按照约定用途使用贷款资金,将会构成违约,需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当然,在实际操作中,金融机构想完整的去监控或监管贷款资金的实际用途,操作起来是比较困难。

一、资金用途为什么重要?

资金用途,是指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应该明确了解并作为合同约定条款的具体贷款资金去向,它反映贷款用于解决生产经营活动哪一方面的资金需要,反映贷款同哪些生产要素相结合,反映贷款用在再生产过程哪个环节上。

在日常的贷款中,比较常见的资金用途有设备采购、项目贷款(用于项目建设)、流动资金(补充流动资金)等,近几年来,随着场景金融的出现,出现了与各类特定场景结合的金融业务,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与具体的场景结合,找到具体的资金用途,特定的用户群体,能较好的监控资金的去向,从而比较容易进行风险控制,比如,某些金融机构与培训机构合作的培训贷款,客户群体明确,用途明确,当然了在实际当中,很多变相的去做各类其他不看用途的消费贷的不在这里所说的范围。

从金融行业合规的角度来看,相关主管部门都要求各类金融机构,要对贷款资金的用途明确,不得发放无明确用途的贷款,银监会曾经《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就明确规定银行不得发放无指定用途的个人贷款。针对企事业法人的流动资金贷款相关办法规定,流动资金贷款不得用于固定资产、股权等投资,不得用于国家禁止生产、经营的领域和用途,不得挪用,贷款人应按照合同约定检查、监督流动资金贷款的使用情况。

银监会要求,个人向银行贷款,银行至少要调查其五方面的情况,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收入情况,借款用途,还款来源、还款能力及还款方式,保证人担保意愿、担保能力或抵(质)押物价值及变现能力。个人从银行借出来钱,花在哪里的过程都将受到严格监控,银监会要求银行对个人贷款资金使用、借款人的信用及担保情况变化等进行跟踪检查和监控分析。

而从实际金融业务角度来说,正常的贷款,发放给企业或个人,更多的应该用于生产经营,企业或个人需要支付相应的资金成本,如果不能合理谋划、准确的分析,就很难做到资金的使用效率、效果都能达到逾期,在前几年的各种借贷危机中,很多地区集群风险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在信贷宽松时期,企业盲目借款,根本就没有计划如何投资,资金如何用,拿到资金后,盲目投资,最终导致项目失败,有的甚至使企业倒闭。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如是,个人亦如是。

小编有一个朋友,想投资加盟开一家火锅店,在一开始的时候,准备投资80万,自己有40多万,需要借40万左右,从借款的角度来说,按说用途还是相对明确并且真实的。然而,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他并没有很好的去规划资金怎么使用,一开始的时候,选了一个门面,一年租金大约20万,总体还算不错,但他总觉得人气不够旺,市口不够好,于是继续找,最终,找了一个位置很好的门面,一年租金60多万,交完租金后,立马装修,可装修到一半的时候,装修公司要求支付进度款,这时候没钱了。装修公司就停工了,这样闹来闹去,工期延误了,火锅店也没开起来。从这个例子中我们能看到,这种有明确用途,只是缺少前期详细谋划的,最终都会导致项目失败。而这项目失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贷款无力偿还,出现风险了。

因此,贷款用途很重要,真实、合理的贷款用途更重要。

二、那些不问用途的贷款最终都怎么样了?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去核实贷款用途的真实性,核算贷款用途的合理性,这是一件费时费力的活,而且需要信贷业务员有足够的经验,尽职尽责,否则还容易上了贷款客户的当。

随着互联网金融和消费金融的发展,很多机构开始逐步放弃了对贷款用途的要求,开始发放那些小额、日常消费类的贷款,他们不关注用途,风控的核心要点在于确认人员信息的真实性,通过各种外围手段,提升客户的违约成本,比如,要求用户是公务员,因为公务员的违约成本高,一旦被起诉或公开其欠款不还,可能会影响仕途;针对国有企业员工的贷款,这点与公务员的贷款有点类似;还有公积金贷款,通过公积金的额度和时间,来进行风控;与之相类似的还有银行月供贷、高管贷等。

然而,这些贷款机构在不需要进行用途确定的前提下,就进行放贷,最典型的就是现金贷,近一段时间来,对现金贷的打击很严厉,虽然各类新闻动辄报道这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利息,可是到底现金贷自己能多挣钱呢?小编咨询了一位做现金贷的朋友,他一直自诩是正规现金贷,绝对没有各种高额利息,放贷利息是按天计算,期限一般在一周到一个月以内,但是如果算年化的话,也能达到200%,然而,因为在实际业务中,将时间、金额,都分化的很小,用户对利息的感受不明显,比如,一个人借1000块钱,一个星期,还1100,许多用户都能接受,但这就意味着,一周的资金成本为10%,一年就达到5倍多了,利息其实高的吓人。

但是,他们公司的收益到底如何呢?据他介绍,在实际业务中,不还款的至少接近一半,这就意味着,在放贷阶段他的本金损失风险就达到了50%,本金损失了,与之对应的收益就没有了,当然有些会提前预收或预扣的利息,但也远远达不到弥补本金的地步。经过催收后,这其中可能会有20-30%会还款,其他的最终其实都是烂账了。综合下来,如果经营相对稳定的化,半年收益能达到20-30%,小编都替他觉得冤枉,背负了一个高达几倍的高利贷名声,其收益也比正常放贷机构多不了多少。

很多这样的机构,都倒闭了,倒闭的原因多方面。然而,从金融业务本身来说,因为他们选择的客户对象,根本无法确定其准确的资金用途,更别说用途的控制,使得他们无法有效的做贷后监管。这种放任的行为,其实是放任风险的生长。

同话财经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并保留本站链接,否则将被视为侵权。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26843.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同话财经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