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史记丨羊城典当曾风光 清代当铺多过米铺

转载 南方都市报  2017-12-29 16:38  阅读 1,282 次

根据文献资料记载,清代时广州典当业相当兴盛,当时广州的当铺多达400多家,有“当铺多过米铺”之称。民国以后,随着近代银行的出现,典当业才逐渐衰退。当铺建筑是广州商业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明证。

在第四次文物普查中,发现了十几处保存至今的当铺建筑,其中有几处还保存得相当完整,年代多为清末民初。昨天,记者在白云区和荔湾区文物普查人员的带领下,走访几处代表性的当铺旧址。

典当大铺头 全镇最高点

名称:平和大押

地点:白云区均禾墟镇

平和大押的当楼远看形似炮楼,据说这座高达20多米的当楼是平和大押所在的均禾墟镇当时和目前的最高点。

如此气势恢弘的建筑,建于民国17年左右,距今已有70多年历史。从民国的当铺,到土改之后作为粮仓和毛料车间而用,直到前年,出于消防安全的考虑,才停止了使用。昨天下午,记者所见到的平和大押内,杂放堆积,蛛网攀援,甚至还可见到燕子在此筑巢、飞舞。

关于平和大押的文献记载,现在还没有详尽纪录。文物普查的工作人员说,据居住在均禾墟镇一位黄姓老人回忆,当铺从设计到建造都十分细致考究,据说当铺的建筑费用高达3万多银元。这对当时来说,是一笔颇为庞大的费用。

当铺分前厅和主楼两部分。前厅是当年典当物品的柜台,而这高高的柜台早已寻不见踪影了,可见前厅的格局已改变不少了。

幸好,前厅后面的建筑还保存得比较完整。在平和大押的后堂两旁上方各有一个阁楼,这是用于老板和管账先生的账房。账本是看不到了,只留下阁楼上彩色玻璃,依旧精美。

一座两米长的小吊桥,连接着前厅和主楼。主楼是储存物品的地方,共分9层。地面上的8层都是用铁钩由上而下吊在半空的,并用上等木材铺设而成的。最顶层则木杉支撑,再铺上大阶砖而成,以便于防御外敌时在上面作战。

当铺的外墙是用大块的清砖砌成,构造十分坚固精细,据说当年日军入侵时,前后共花了3天才攻下当铺。

记者从平和大押旁边一座两层建筑阳台上望去可见,平和大押顶层的四周还摆放着用于防御外敌入侵的石块。与这些顽固石块相伴的是霸王花,它们蜿蜒细长的“手掌”甚至伸进了主楼的了望窗和通风孔中。

一街两当铺 南北对峙立

迪吉大押VS利民当铺

地点:梯云东路

在荔湾区梯云东路与珠玑路交接处西侧,有两栋西式建筑南北遥相对应。南面是迪吉大押,北面就是利民当铺。

站在如今这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十字街口,两座当铺当年开门揖客的热闹情景似乎就在昨天。

“迪吉大押”这四个大字,作为建筑物本身一段历史证明,至今在铺面建筑的招牌上,依然清晰可见。可是建筑本身的功用,早已是面目全非了。

仰望迪吉大押高三层的铺面,二楼以上的西式窗户有的紧闭、尘土满面,有的摇摇欲坠,窗户背后的房间看来是无人居住已久。而迪吉大押的门面,现在是一家卖水产品的商店了。

利民当铺当年或许是迪吉大押的“竞争对手”,不过现在它的命运似乎也好不到哪去。和迪吉大押一样,利民当铺作为储存货物的当楼,现在都成了寻常百姓的民房。而利民当铺的铺面现在是一家副食品商店,店堂里高悬的是火腿。店堂伙计对我们特地来这座建筑物探访,似乎感到莫名其妙。因为在他们眼中,利民当铺的铺面建筑现在不过是一间残破不堪的、堆放杂物的地方,一些外来打工仔也在这里随便拉上蚊帐,栖息安身。

记者看到,利民当铺的当楼一面墙上,大小不一的窗眼错落分布,红砂岩的小窗框已经风化。“利民当铺”的招牌已被现在这家副食品商品的招牌所遮盖。荔湾区文物管理所所长阮桂城说,这些小窗户是当楼本身的,而大窗户则是居民后来开的。就是这些小窗眼,才让文物普查的工作人员找到这座当铺。

迪吉大押和利民当铺所在地的梯云东路传统商业建筑群,还发现了许多传统的商业建筑老号。在距离利民当铺大概一百米左右,还有一家广安钱庄。

据当地老年居民介绍,梯云东路原有各种各样的商铺,如米铺、药铺、银铺等,商业活动非常活跃。而今天,这里的商铺大多是经营海鲜、冷冻品,热闹依旧。

昔贵为会馆 今藏小学间

名称:银行会馆

地点:珠玑路连珠巷

穿行于两米见宽的连珠巷大约50米,昨天下午当记者伫立在藏身在这条小巷的某小学大门前,很难想象这个地方,在300多年前竟是广州市的银行会馆。

展现在记者眼前的,只剩下这座会馆的头门、第一进大厅、东西侧门等。会馆的正厅现在也早已寻不见当年的原貌了——已被小学校舍取而代之。大厅封檐板刷上了朱红油漆,其上没有任何雕饰。据说封檐板上曾经是刻着精美的木刻的,但在文革时,已被人为封上了。

阮桂城告诉记者,银行会馆为广州银号共同设立的行业公会,其主要职责是共同订立行规,维护同行利益和限制不正当竞争。据介绍,第一进大厅当时是用来作为会议室用的,是银行商们开会议事的地方。昨天,记者去时,小学已经放假,大厅墙上只留下学校的海报,整个小学静悄悄的。

惟一能让记者找到银行会馆昔日踪迹的,只有头门处高悬的一块牌匾,隔着铁栅栏,“会馆”两字依然清晰可见。阮桂城告诉记者,从这块牌匾上,还可以了解到,在清同治年间(1675年),会馆曾经重建过。而实际上,银行会馆始建于清康熙14年,比锦纶会馆的历史还悠久。

据悉,银行会馆还存有两方碑记,现存于广州博物馆。这两块碑记对于研究当时广州银号的性质、特点和在中国经济史上的地位都提供了重要的材料。银行会馆是当时广州金融业与农、工、商及进出口贸易相互促进、繁荣的历史见证。

建言献策

历史风貌如何复原?

专家建议建专题博物馆或结合城建综合利用

在此次文物普查中所发现的,反映广州在清末民初金融业发展的建筑物数量之多,保存之完整,让专家感到兴奋,但同时也为它们的保护,感到棘手。

专家们说,这些具有雕楼式特色鲜明的建筑式样,现在仍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广州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及建筑艺术、中国人在建筑设计上对财物安全的保安要求的设计水平,是研究广州经济发展史及建筑史的实物资料,同时它又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将来可以像澳门典当博物馆、山西平遥票号博物馆那样,在旧址基础上建立专题博物馆;还可以结合城市建设、旅游发展进行综合利用。

但从这些建筑的本身及周边环境而言,要好好保护,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据了解,荔湾所发现的当铺建筑,目前多为私房,也有做出租屋用的。记者看到,这些建筑物中居住条件,就如“七十二间房客”一样,杂乱拥挤。可见这里的居民生活水准并不算高。叫居民迁出来保护似乎很难做到。

要保护平和大押这样难得的建筑文物,还原其本来的历史面目,势必也要把平和大押所在的均禾墟镇作为历史文化街道保护起来。然而,记者所见到的均禾墟镇,平和大押周边那些民国时期的西式建筑如今多为危房,如风中残烛;而几处红砖水泥的新起楼房其中点缀,却像是这个古墟镇不和谐的音符。当地人告诉记者,如今住在这里的,多为外来打工者,或是那些生活水平低的居民。赚了钱发达的,早就搬走了。(记者许黎娜,来源:南方都市报)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2684.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南方都市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