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审计署点名违规的现金贷,到底有多恐怖?

原创 同话财经  2018-06-21 10:58  阅读 1,735 次

同话财经(www.tbt.cc)消息,6月20日,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作《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文简称“工作报告”)。胡泽君表示,金融风险防控情况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点之一,工作报告指出其中多个突出风险。

工作报告中,关于三大攻坚战相关审计情况的部分,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相关审计方面,审计署重点关注了地方政府债务、金融运行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等风险及防范情况。报告重点点名了现金贷的情况:抽查60家“现金贷”机构发现,其中40家无从业资质,有的以学生为主要客户,存在较大隐患。

现金贷,这两年来备受关注,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备受诟病,因为其粗放的业务发展模式,针对一些没有还款能力的人群的粗暴放贷行为,并与之相对应的诞生了各种暴力催收,各类变相高利贷的行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并成功的吸引了广大媒体的注意力。

然而,真实的现金贷到底是什么样的?是不是真的就如许多媒体所报道的如过街老鼠一般,毫无价值,只剩作恶了呢?

一、现金贷的起源,以及现金贷到底是个什么鬼?

现金贷不是中国人发明的,真正的现金贷脱胎于美国的发薪日贷款,发薪日贷款始于上世纪90年代。借款人只需证明自己有工作,出示工资单即可在发薪日贷款平台上借款,它几乎不需要借款人提供个人经济状况的背景保障。为了尽快借到钱,客户对利率和手续费率不会太在意,部分年化利率甚至被设定在200%以上。发薪日贷款的盈利模式和传统银行如出一辙,吃贷款和存款的利息差,唯一不同的是,传统银行讲求风控,发薪日贷款设定的借款利息更高。

大致2014年左右,发薪日贷款模式被带进中国,但是也发展出了中国的特色模式。国外发薪日贷款主要为线下设立营业网点,后来也逐步开始线上化,其主要是用发薪日的工资来还前期的借款。国内的超短期现金贷平台一开始就以线上为主,通过线上进行风控。

在实际业务中,随着参与的放贷方越来越多,高峰时期,一个300万左右人口的中型城市,至少有几百家现金贷机构,进行疯狂放贷。客户争抢异常激烈,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下,许多机构为了抢客户,逐步降低风控,甚至到最后几乎没有风控,全部依赖催收,现金贷逐步进入一个无序、无风控的粗暴金融模式阶段。获客和审核也逐步由线上发展到线下,形成“零用贷”业务市场。

从现金贷的业务内涵来看,现金贷其实是放贷机构对客户发放的小额、无抵押的纯信用贷款,具有方便灵活的借款与还款方式,以及实时审批、快速到账的特性。客户不需要提供任何保证措施,绝大部分机构只需要提供身份证、手机号,线下机构大多会有形式上的面审环节(纯粹走过场式的),并不实质上关注其资金用途。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现金贷的嗜血性,引发社会关注

资本是逐利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资本”就曾说过:“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

金融业务的本质,其实就是通过资金的融通,赚取资金所换取来的时间收益。现金贷其自身业务低额度、高频次、无风控、高风险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有非常高的预期收益,才能在维持其运营成本(获客和催收成本极高)、保障预期损失风险(坏账风险极高),按照通常国家规定的36%上限,是根本不能维持其业务运营的。

伴随着高利息、高风险,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就不难想象了。

2016年3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生郑旭,在欠下60多万的校园网贷之后,在青岛跳楼。

2016年10月上旬,广西南宁的大学生小陆借款160多万元,无力偿还,留下遗书自杀......

2017年4月,厦门一女大学生欠巨额贷款,受到裸照威胁,烧炭自杀!其中涉及5家现金贷平台,累计借款57万,累计笔数257笔。

2017年11月,36岁的孕妇叶巧英在服用农药后身亡,死后其丈夫发现其借现金贷的账本,涉多家网贷,并有暴力催收、威胁子女安全;

2018年1月,长沙女孩因欠巨额现金贷离家出走,其母亲不堪压力喝农药自杀(葬礼的当日,先后来了四拨上门催债人员。)。

而更有名的是借贷宝的裸条事件,引发全社会对现金贷(校园贷)的关注,并且这种关注均是以讨伐为主,相关主管部门也针对现金贷相关的违规问题,做出了一刀切的管制措施。

三、相关部门对现金贷进行整顿监管

随着现金贷引发的各类社会事件不断升级,相关主管部门出台了各类监管政策,如今,央行已经叫停了现金贷。

2017年4月银监会下发《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做好“现金贷”清理整顿工作后,各地监管部门相继发起“摸底排查”行动。

2017年12月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统筹监管,加强对现金贷清理整顿工作。

根据《通知》,未依法取得经营放贷业务资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经营放贷业务、综合资金成本应符合民间借贷利率规定、审慎经营、遵守“了解你的客户”原则、不得暴力催收、加强客户信息保护。暴力催收、高利贷、信息乱用等市场乱象都被列入到了“负面清单”当中。《通知》还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监管部门暂停新批设网络(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暂停新增批小额贷款公司跨省(区、市)开展小额贷款业务。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现金贷”业务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展贷款业务的,不得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外包。“助贷”业务应当回归本源,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接受无担保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提供增信服务以及兜底承诺等变相增信服务,应要求并保证第三方合作机构不得向借款人收取息费。

在强监管下,现金贷放贷机构大量减少,也有部分机构开始由二三线城市转战四线五线城市,也有部分头部机构开始从牌照、审批等角度逐步走上合规合法的路径。

当然了,也有部分机构,开始变相发放现金贷业务,比如前段时间被叫停的“回租贷”业务。

其实,在国外,对现金贷鼻祖发薪日贷款也是有各种监管的,同样也有着各种负面的声音,科内尔大学的教授罗伯特·弗兰克直言,发薪日贷款就像‘自杀性的套索’,因为很多人不能控制自己的花销,最终导致债务缠身。

发薪日贷款在有九个州是严格限制下的合法,十四个州以及哥伦比亚特区是非法的,仅有二十个州是完全合法的。合法的州也有利率限制,一般规定有百分之三十六至百分之四十的标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现金贷真的那么恐怖么?

现金贷真的毫无是处,就该一刀砍断么?小编认为,这个问题应该辩证的来看,本来世间事就不是什么都能单纯的用对和错来判断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从新生到发展,短短几年的时间,市场发展如此之快,难道就因为是高额利息的诱惑使得资本不断涌入么?要知道,任何金融发展都需要有其市场需求做根基的。

小编曾有一位朋友,过去从事民间放贷业务,在现金贷火热的时候,和几个朋友合伙干起了线下零用贷的业务,其实就是现金贷,有一次,小编与他聊天的时候,他就说到,现在就这么个小城市,有四五百家现金贷机构,这些机构都是同样的套路去抢人头、放贷款,然后再进行催收,而且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圈层,这种圈层中,放贷方之间的信息是互通的,而另一个圈层,就是借款人的圈层。

小编对现金贷的业务模式、风控、催收都提出了很多的疑问,那位朋友说,现金贷虽然有很多不合规不合理的地方,然而,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有这明确并且强烈的资金需求的,这些需求总是要有人来满足的,主流金融机构满足不了,就会有相应的机构来满足这个市场,这符合市场经济中“有需求就有供给”的基本规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作为现金贷放贷方,很多机构入行早、抢占先机,规范运营,做的越来越大,逐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然而,也有很多机构,为了盲目扩展,追求高额利润,而不顾一切,甚至违背社会道德,枉顾公序良俗,恶意放贷、非法放贷、暴力催收、甚至骗贷、套路贷的行为,只会自谋思路。如今行业发展的现状和监管的趋势,也证明了这一道理。

很多时候,小编会想,无论任何行业的发展,监管部门起到的是引导和规范的作用,更多的应该依靠行业参与者的自身规范,无论是互联网金融,P2P,众筹等新兴的金融业态的产生,一开始监管部门都是鼓励尝试的态度,然而,大部分时候都是被自己人玩的要死了,政府无奈才出手监管。所以,有不少从业者叫屈,说监管过严,监管部门一刀切,然而,深刻的反思一下,一刀切的原因是什么?还不是自身不够规范,闹出的事情太多了,到了不得不一刀切的地步了么?!

然而,现金贷就真的一无是处了么?小编认为,这也应该客观的看待,现金贷引出的各类社会问题,的确不假,就如同前段时间滴滴网约车的事件,出了一件极端事件,是不是就认为网约车没有价值了呢?那也未必。现金贷在满足一些基层人员的短期小额资金需求方面,的确有作用。而作为现金贷借款人的用户,基本都是成年人,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在正常的民事经济行为中,应该为自身的行为承担完全的行为后果,再基本一点,做人最基本的,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事情,难道不应该么?在开始借钱的时候,就应该想清楚如何去偿还,不是吗?在现在的监管环境下,出现了一大批人专门撸口子,不打算偿还,这类人难道不是更可恨么?

大-麻-可以救人,也可危及吸食者的健康;现金贷可以救济,也可使借款人倾家荡产!

也许,比现金贷更可怕的,是人心。

同话财经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并保留本站链接。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23590.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同话财经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