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人与骗贷者攻防“无间道”:派卧底写攻略,骗贷组织技术先进花样繁多

转载 国培机构  2017-12-25 21:55  阅读 1,528 次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传统小贷公司因地域、资金等问题无法满足大众需求,因此很多小贷公司都在谋求转型,开展互联网小贷业务。与传统小贷公司单一的放贷业务相比,网络小贷公司可以开展其他创新业务,这也是网络小贷受追捧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目前小贷业务也面临难点,最主要的还是风控问题。由于网贷平台的借款产品和网络小贷的产品均属于网络借贷的范畴,小编为小伙伴们发布此文。本文讲述了网贷平台与骗贷组织的博弈过程,希望从事信贷业务的伙伴们可以从中学习一些信贷业务风控控制的经验。

郭文第一次接触骗贷组织,是在一年半前,那时他们的一款借贷产品上线不到一周时间,原本每小时个位数的贷款申请,突然暴增至每小时数百单,申请人来自五湖四海,申办材料极其完美,“就知道是他们(骗贷组织)来了。”

通过后台对用户信息的分析,郭文发现,上述申请中,一大部分来自标准的欺诈“黑产”团伙,他们拿着大量真实用户身份,用机器来进行批量申请。

郭文是一家网络借贷平台的联合创始人,负责风控业务,多年的工作经验,令他对一些骗贷组织的花样熟稔于心。

他介绍称,正常人在填写申贷资料时都有一些瑕疵,但骗贷组织却能完成得很顺畅,例如,手持身份证照片特别清晰等等;此外,他们几乎能保持24小时持续的、规律地申请。

郭文团队对此的应对策略是:对上述贷款申请一笔都不批。直到一星期之后,骗贷组织的频繁“进攻”才慢慢消退。

这是网贷行业遭遇的风险事件中的一个缩影。

从宜人贷公布一起损失8126万元的“有组织的欺诈事件”,到近期红岭创投自曝5000万元“内外勾结”的重大风险事件,骗贷黑产,无疑已经成为横亘在网贷行业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长期无序发展的网贷领域,骗贷者用灵敏嗅觉挖掘出一道道新“口子”(行业术语,平台风控漏洞或弱点),平台方不断构筑和完善防御体系,升级甄别能力。双方知己知彼、互相竞争、不断迭代,长时间内竟维持了一种微妙平衡的状态。甚至双方互派卧底,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无间道”。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骗贷黑产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专门的骗贷组织,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实行专业的团伙欺诈;二是一些缺钱但征信不达标的个人,在助贷群体的帮助下,通过刷各种信用记录,来顺利获得贷款。

互联网金融在提高了金融可获得性、助力实现普惠金融的同时,也降低了风控的门槛,数千家借贷平台的激烈竞争,容易让用户忽略金融的本质和信用风险,更催生出一个以骗贷为生的群体,这其中积聚的风险,不容忽视。

骗贷组织:技术先进 花样繁多

郭文介绍,骗贷组织讲求成本收益比,只要骗贷收益大于作假成本,他们就有足够的动力来实施骗贷。而针对不同放款额度的借贷平台,作假成本显然也不一样。

对于一些小额的现金贷平台(主流放款额度约在100元—1000元),骗贷组织需要收集大量的身份信息,去逐一申请贷款。其中,成本较低的方式,是直接购买一个人的身份信息。

据了解,骗贷组织会专门去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以一篮子鸡蛋,或者100元的低酬劳,借用大批留守老人的身份证,对于那些风控较弱的平台而言,这些白户(即没有银行借贷记录的用户)能让骗贷组织顺利获得贷款。

这种方法收集而来的身份信息过于集中,容易被平台识破,且只能去攻破一些对征信没有要求的低门槛平台。如果想提高申请成功率,获得更高的贷款额度,骗贷组织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一般而言,骗贷组织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大量真实的用户身份信息之后,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这些人的信用记录,例如将其芝麻信用分“养”到600分以上,这或许需要两年的淘宝使用记录。

此外,很多平台会在获取得用户授权的情况下,审查用户的通话记录,并且需要排除掉本地通话记录(本地通话记录可以通过模拟器来造假),这意味着骗贷组织需要在一个手机号码后面,配一个同样的人来模拟一些真实的行为,例如每天都会收到广告骚扰电话,每天都有自己主动外呼的一到两通电话,通话时间要随机分布等等,这样下来骗贷者的成本就会变得极高。

郭文告诉记者,上述成本会达到千元以上,与购买一位农民身份证的成本不可同日而语。

由于大额放款平台一般都会采用线下风控的模式,因此,对于那些额度高达几万元的放款平台,骗贷组织显然更需要花费一些心思。

郭文介绍,他曾遇到过的一种操作手法:骗贷组织先去天通苑社区(注:北京五环外,租金相对便宜)租一个商铺,并把这个商铺装修成一个茶庄,然后从南方某一大省的村庄运一整村的村民过来,号称自己是这个茶庄的老板,再花时间教村民各种话术:茶庄一个月的流水多少?茶叶从哪里进货?卖给谁?毛利多少?如何缴税等等,以便能流利应答风控人员的各种问题。

做好上述这一切准备工作之后,骗贷组织再让这些村民分别去向北京三四十家信贷机构申请贷款,第一家成功之后再去申请第二家,几轮下来能获利数百万元,骗贷组织付给村民部分酬劳之后,再将他们送回去,这个茶庄也人去楼空,不复存在。

“就是因为有这种集团性的集体欺诈案例,导致现在所有信贷平台都不敢再做这一省份的茶庄贷款。”郭文说道。

助贷群体:寻找“口子” 授人以渔

在郭文看来,骗贷组织主要攻击风控体系相对薄弱的平台,且这一群体的规模终究有限。更让平台担忧的,是那些通过刷信用记录来骗贷的个人,因为这些用户确实是一个个真实的、有借款需求的人,它的一切个人信息都是真实的,这对平台风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也是贷款业务里,永远都会面对的一个问题,即信用风险。”他说。

帮助那些借款资质不达标的人,利用“口子”,通过各种技巧最终顺利获得贷款,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助贷产业”。

一般而言,助贷者会建立多个QQ大群,采用“会员制”运营模式,借贷者缴纳399元或499元会费方可进群,成为会员,从而获得多个平台的“口子”攻略;更有甚者,一些助贷者还能通过各种手段,帮会员借款,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

信贷人与骗贷者攻防“无间道”:派卧底写攻略,骗贷组织技术先进花样繁多 综合 第1张

(部分PDF版本的“口子”攻略)

在一个几乎24小时都很活跃的助贷组织“VIP粉丝交流群”的千人大群里,管理员有条不紊地维持着秩序,会员们交流着各种申贷心得,不时还有会员将自己申贷成功的截图发至群里。“谁有大额的口子?能秒过的那种”、“18岁能做什么网贷有200就好”,类似的询问也不绝于耳。

信贷人与骗贷者攻防“无间道”:派卧底写攻略,骗贷组织技术先进花样繁多 综合 第2张

信贷人与骗贷者攻防“无间道”:派卧底写攻略,骗贷组织技术先进花样繁多 综合 第3张

这个组织的宣传材料里提到,该组织已拥有50万粉丝。

记者注意到,上述这个建立仅几天时间的群里,已有近百家网贷平台的“口子”攻略。在某大型网贷平台的“口子”攻略里,有“需要条件、放款金额、平均利率、下款时间、平均下款率”等各项信息。

信贷人与骗贷者攻防“无间道”:派卧底写攻略,骗贷组织技术先进花样繁多 综合 第4张

(针对某家大型借贷平台的“口子”攻略)

此外,攻略还提供了多条申贷建议:例如,最近1个月有5次以上的购物记录,且收货电话和地址保持跟申请贷款时的信息一致;手机号码实名半年以上,并且每个月平均通话记录不低于100条等等。

而在一份针对整个行业的申贷攻略里,部分助贷者们更是“苦口婆心”地劝告:“不要胡乱申请,不要胡乱申请,不要胡乱申请,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别人下了,你被拒,要去分析客观原因,而不是抱怨什么口子不靠谱,不靠谱那么多人搞网贷?”

“不要一帮人盯着一个口子撸,那么多下款的口子,分散开,非要撸废了才后悔?”

一家大型P2P平台中层人士表示,助贷产业的存在,在业内早已不是秘密,既然平台选择做大数据风控,就会有人针对你的数据源头来做一些数据加工,其思路就跟电子商务网站刷单一样,这本身也是一种作弊行为。“现在整个行业都面临这个问题。”

内鬼:致命一箭

除了单兵作战外,诸多骗贷者是内外勾结。

助贷者,虽然能提供风控的大概规则,但谁会比借款平台的内部人员,更熟悉风控规则呢?

张远是一个借贷平台的客户经理,他已帮助几十位客户,通过了风控审核。

“有些规则,是极为细致的,只有内部人员才可能知道”,张远称,比如信审人员打回访电话,假装翻纸或打字的声音,“这样的背景音,更为真实”。

知道所有细节的张远,才是最为可怕的内奸。

曾经有一个客户,急需10万块钱,四处借钱碰壁,到了张远这里,却包装成了消费贷,一个下午便搞定。

消费贷,一般会控制消费用途,专款专用,看似难以突破的规则,却也存在大量的套现漏洞。

一般需要借贷者提交一些证据,证明消费意图,消费贷公司才能放款。比较常见的,是提供消费公司的发票,或者消费合同。

发票有税点,因此张远就从合同入手。

张远找了一个开小装修公司的朋友,用其名义和客户签署一份“假的”装修合同。

一般消费贷的钱,会直接转到装修公司的账户上。借款人只需要提供一个朋友的账户,伪装成装修公司会计账户即可。

然而,类似张远的客户经理,还只是小买卖。

一些客户经理,会和一些中介公司对接——客户经理提供规则,中介公司批量包装。

一些恶性的骗贷案件中,客户经理会和借款者一起“分账”。

捷越联合也曾遭遇过类似事件。

去年一个借款者逾期,催收人员电话催收,对方回答:“我借了5万,你们工作人员拿了5000,凭什么都要我还?”

“风控的核心之一,来自于内控,”捷越联合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风控官王晓婷称。

外面杀进来敌人,如果有城墙加固,还可一战;如果墙内的人倒戈,即便城墙再坚固,也将功亏一篑。

无论在哪个行业,“内鬼”都如心窝之剑,最让人心寒,且最为致命。

“这里和利益走得太近,大多时候,是要和人性作战,”王晓婷因此设立了极为严苛的内控规则。甚至还背道而驰,修改行业中盛行的“提成制度”——客户经理的业绩,大比例和借款人的还款额挂钩,而不是只参考借款额。

“除此之外,还需要不停修改风控规则”,王晓婷称。就像一款游戏,如果及时地更新版本,那些作弊的外挂,就来不及开发。

在欲望和利益面前,只能利用强有力的制度,来捆绑人性的黑暗欲念。

骗贷成了互联网金融时代,难以规避的隐痛。

每次规则修改,风控提升,总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骗贷者简直无孔不入。

王晓婷认为,可以借鉴银行模式:几家银行结成联盟,共享各家的欺诈数据,一家的损失,不会扩展到其他家。

银行的数据共享,是央行强制要求的,而互金行业还没有类似政策。

一些平台也曾高声疾呼进行“行业自律”,共享“黑名单”,但都雷声大雨点小。

“黑名单数据,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凭什么要与人共享,”大部分的平台,在权衡中往往被自身局限性击败。

另一方面,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很多平台在这场互金的盛世中,迷失了自我。

以前的银行信用卡风控,好歹还有面审甚至去工作单位实地调研;而互联网金融只需要在网上填写资料,就可放款。

两种风控维度,千差万别。

银行的坏账率尚且年年攀升,更何况互金平台?

而一些平台,为了短期的流量,常常放低风控门槛。

“我们给出的建议是,借贷人满600分才放款,然而很多平台为了冲流量,500分,甚至400分也放,”某征信公司的风控总监透露,行业正在用这种“亵玩”的方式,急速冲量。

冲量,自然是为了一份漂亮的用户数据,给VC投资人一个交代,也是为了下一轮融资的估值。

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有时让骗贷者都感到困惑——财大气粗的银行,对他们都如临大敌,而萌芽不久的互金平台,却对他们若即若离。

在互金的黄金时代,骗贷者也成为其中一环,他们是虚无泡沫,充盈这个繁华盛世;他们在人们欲念的罅隙中,吸允着时代红利。

“春节、国庆、中秋,这些重大节日,很多平台有冲量任务,刻意放低风控门槛,这些放水很快就会被我们发现,在群里扩散,”陈昕冰称。

又临近春节,各大平台的年底冲量开始——而骗贷者的年底狂欢,也即将开场。

“撸上十万,回家过年,”小白在群里喊出了年底口号,立马一呼百应。

平台反欺诈:知己知彼 合纵连横

当记者把其中一家网贷平台的“口子”攻略,发给该平台的一位高管,该高管第一反应是,“怎么入群?我得拉一个风控人员进去看看,我们得摸清楚。”

这代表了当下网贷平台反欺诈的策略之一:派卧底,知己知彼。

郭文也告诉记者,他们也有专人潜伏在各个助贷群,购买对方的攻略,以此来不断完善自身的防御体系。

据了解,骗贷组织同样会排遣专人,尝试进入网贷公司,了解该平台的信贷审核规则和流程,以便找到审批漏洞。

“无间道”式的斗智斗勇,无时无刻不在这一行业上演。

郭文评价称,骗贷组织是攻击方,借贷平台是防守方,攻击方技术迭代的动力更足一些;但反过来,作为防守方的平台有更多的手段可以被采用。攻击方去搜寻一个个漏洞的成本,比防守方建设一个完备的防备体系的成本要高得多。

在他看来,骗贷产业和网贷风控是不断竞争、互相追赶的过程。“两者之间一定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除了上述“派卧底”方式,多位从业者认为,应对骗贷的最好方式,是第三方的行业信息共享。平台把各自的借贷信息汇集到一个第三方数据平台,从而有效规避多头借贷、骗贷的行为。

例如,骗贷组织已经在两家平台申请了贷款,那么第三家平台可以通过第三方系统查询到这一信息,从而要求骗贷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提高骗贷成本。

据了解,目前第三方数据平台规模较大的是同盾科技,据其官网介绍,目前已接入超5000家平台。此外,它还推出了一项欺诈情报监控服务,帮助平台“把控最新欺诈趋势,在攻防对抗中知己知彼。”

不过,这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借贷平台的运营成本。据了解,同盾科技目前的官方报价为查询一次付费一元,同时获得平台的申请记录。

郭文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家平台累计放款用户达1千万,按照一般平台20%的放款率计算,仅在同盾科技的查询费用就高达四五千万元,这还不包括在其他第三方数据平台的费用。“一家借贷平台会接入多家第三方数据平台。”

这又是另一个“加州淘金”的故事,掘金者辛苦劳作最后不一定会有收获,只有卖水的人笑到了最后。

当然,最终决定一家平台能否存活并盈利的,依然是平台自身的风控体系。郭文表示,对于网贷行业而言,得先拼风控,意味着得先活下来;有了风控之后,再拼获客渠道和获客成本、平台效率。“这些是平台能否盈利的关键。”

信用风险:无法根治 唯有平衡

虽然骗贷群体防不胜防,甚至能对借贷平台造成致命影响。但在多名网贷行业从业者看来,应该客观看待这一问题。

上述平台高管表示,信用贷款是一门动态平衡的生意,有诈骗和逾期是正常的,要滚动着循环来看坏账率。“只要坏账损失远低于你的利息收入,那这门生意就成立。”

郭文也认为,骗贷产业背后的信用风险问题,是无法根本解决的。“否则网络借贷的产品就不值那么高的利率了。”

以近期逐渐热门的小额现金贷产品为例,其年化利率普遍在100%以上,甚至可高达年化255%,意味着用户借100元钱,一年后要偿还本息355元。由于借款额度小,征信成本高,加上骗贷等因素造成的坏账,导致其利率高企。

在上述骗贷组织“VIP粉丝群”里,一位“会员”晒出了自己近期的“战果”:大大小小17家平台,总获得4.7万元贷款。“不能再搞了,利息高得吓人。”

对于骗贷者而言,网络借贷逾期暂不纳入央行征信系统,导致违约成本低,让他们上演了一场“骗贷的狂欢”。

而随着中国征信系统的逐步完善,以及金融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骗贷者们的“武器”势必会越来越少。除此之外,触犯刑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骗贷者,也会受到司法机关的制裁。

来源 | 国培机构,整理自P2P头条、棱镜、金融兼管局、一本财经,感谢原作者辛勤创作,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2211.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国培机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