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史记丨《典业致要》

转载 新浪博客  2017-12-23 22:04  阅读 1,483 次

早在1980年代初期,从本地第一轮修志者搜集的史料中,我们就读到了徽商典当行在安庆制定的一部内部法规《典业致要》(光绪二十四年版本),其前半部分介绍了鉴别皮毛、珠玉、宝石等专业知识,后半部分是典业定例、经营态度、营业方法、规章制度等。内中还明确了全体执事和勤杂人员分工细则。

此外,在赎取抵押品期限上,各家期限也略有不同:“典”规定18个月赎期,“当”规定12个月,“质押”规定6个月,过期不赎就列为绝当死当,器物没收;死当没收的物品,典当行将它们变为二手商品出售,行话叫着“出当”。

由于出当的这桩活儿较多,于是衍生出了典当行的辅助业务——估衣铺,旧时的估衣铺都集中在安庆城大墨子巷一条街上,1930年代前,那儿有六七家估衣铺,清一色的经营二手衣物。抗战时,随着典当行的相继倒闭,墨子巷的估衣铺改做“恼(老)衣店”,专营装殓死者衣物。一部《典业致要》,从中读出了多少旧中国的社会群像?

回想清朝的老城市安庆,它是长江流域军事要地,也是安徽省的省会,亦是全皖的政治、经济、工商、交通和文化中心。安庆,系太平天国的主战场之一,当年太平军与清军、湘军、淮军先后盘踞过的这座城市,到晚清时期,安庆自然成为各系商帮会聚经商的重要商阜。在系列的商务活动中,盛行的典当业占据了这座古老商城的半壁江山。不管是徽商行当还是淮系商铺,他们都要奉行一部《典业致要》,方能在这座竞争激烈的城市落下脚跟。

安庆的典当业,有据可查的约当创始在清朝乾隆年间。上世纪30年代之前,安庆典当店铺多为本土江淮间军阀官绅开设,随后渐为江南徽商所取代。清末战事频仍,时局动荡,经济萧条,长江流域金融风潮迭起,牵累典当业萎靡不振,至辛亥革命爆发,安庆典当业全部倒闭。

清朝,安庆老城有名头的典号有七八家,诸如“鼎新”、“鼎和”、“公裕”、“永大”、“人和”、“恒丰”、“同济”,其前“四强”均为李鸿章家族资产。其次就是淮军提督(俗称“军门”)张达志,投入白银两万两,在北正街开设“人和”号典当,与李鸿章四弟的“鼎新”号隔街相望。

《典业致要》还交代过,所谓典当,性质相类档次不同,都是做抵押品估价生意,但生意有大小、业务(水平)见高低,押品分上下,规模现档次。旧时的典当行业,按资金实力和经营规模,从大到小依次分为“典、当、质、押”,在抵押品上,“典”的对象级别最高,多是些金银珠宝、古玩字画和珍稀物件之类,它的估价也高些,如评估价值百元的器物,可典得60元,“当”品的对象常常是些中高档生活日用品,诸如皮草球囊、绫罗绸缎以及金玉首饰、钟表家具等等,每百元物品估价最高“当”不超过50元,而“质押”面对的多是底层穷人,常见的质押品是些衣料鞋帽、被褥家什以及少许祖传物品,质押店按估价付款每百元最高不超过30元。

清末民初时期,安庆的典当行渐由淮军“统领”转为徽州商帮,较为典型的事例是城内萧家桥的“永祥”典当号,有个淮军头目李世忠是这家典号的最初业主,因为辛亥革命的一把火,“烧”了李鸿章家位于北正街的“鼎新”典当号,湘、淮两军的势力相继失宠,李世忠就将“永祥”卖给了安庆府怀宁人洪思亮,洪因资金周转不济,遂又将它转让给休宁徽商徐笃庵经营。仿佛是链锁效应,这以后,古城安庆先后有了多家徽商典当质押行,较负盛名的如太平苏少卿(苏百万)在司下坡开设的“裕和”、旌德吕皤溪在三步两桥的“惠通”以及“义和”等。在这些私营的典当行当中,还夹杂着惟一一家官营的当铺“惠济”(质号),由国民党安徽省财政厅开设,地点在大二郎巷内。

1911年9月25日,安庆光复,时局稍安,本土典当行起死回生,典号零星开业。而此时的“典号”已改作“当铺”,往后逐步萎缩,“当铺”变成了“质押”小店,抗战时全部歇业。至抗战胜利,间有典当铺号回暖,但已是强弩之末,直到1949年解放,安庆的典当业才销声匿迹。(本文转自花无数8的博客)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2098.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新浪博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