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史记丨绍兴当铺历史

转载 绍兴市志  2017-12-22 15:05  阅读 1,920 次

当铺是专门收取抵押品、放高利贷的店铺,是绍兴境内最早出现的民间金融机构。南朝时越中寺庙,多经营质库,初以布施济贫为宗旨,后演变 为一种营利手段,使豪门巨富的窖藏资金,获得营利途径。南宋时,绍兴典当质押,已见诸陆游《剑南诗稿》中。明清绍兴典当业已有相当发展。迨至清咸丰五年(1855),太平军入浙,典当骤减。绍兴城内仅存菩提弄信和一家当铺。战后贫民当质骤增,又有德和当铺开业。其取息虽高,仍门庭若市,当铺日增。至光绪年间(1975~1908),山阴、会稽两县,即有当铺65家,规模大小不等,大者资本二三十万元,小者不过二三万元,而盈利甚丰。盈利来自利息、收费和满货(到期未赎之抵押品)溢余三方面。同治至光绪初年,月息高达2分7厘至3分;收费名目有存箱费、绳索费、包皮费、栈租费、保管费等,纯属当铺成本性开支,均转向质户收费;满货溢余则更甚,当铺压低质物价值,常以“值十当八”,而实则随意贬值,漫无标准,一俟满货销售,盈溢颇多。德和当铺,每两(典当货物的计量单位)满货,以值二两二、三出售。当铺从利息、收费、满货三重获利,质户蒙受损失巨大。民间称当铺“外示慈善,内则苛刻”,视典当质押为饮鸩止渴。质户因负担过重,只好另谋借贷或变卖抵押品,质户相对减少,当铺因此营业清淡,店家减少。

中华民国初年,典当业略有回升,当铺随之增加。民国4年(1915) ,仅绍兴县境内就有当铺52家,其中城区有德和、至善、正德、怡德、善兴、济安、尚德、荣德、恒德、厚昌、润泰、恒济、衍庆、衣德、怡和、容大、裕丰等17家;农村集镇柯桥、华舍、东浦、安昌、斗门、下方桥、党山、临浦、漓渚、皋埠、樊江、马山、马鞍、阳嘉龙、孙端、平水、汤浦、东关、啸唫、沥海所等地,均有分布。鲁迅儿时经常出没的恒济当,就在城区朝东坊,铺主马介卿。

至20年代,典当业已形成完整的经营管理系统。绍兴当铺均设经理、协理,全面负责管理;下设四部,各司其职:帐部管理银钱帐务,柜部专办临柜当取,楼部负责质物收发、保管,饰部专管金银贵重器物。店员按等列级,循序晋升。柜部有头柜、二柜、三柜之分;楼部有楼一、楼二、楼三直至楼十之别。等级分明,责权有别,不得逾越。工资按等级分高低,分红按等级差额,经理、协理得一半,其他职工得一半。营业中有利息规定、收费规定和取赎期限规定。取赎期以12个月至18个月为限,通货膨胀时,缩短至3个月。民国24年(1935)调查,质户实际取赎期为:5个月以下占70%,5至10个月占15%,10至18个月占15%,质户尽力早赎,以免受高利盘剥。当铺内部尤重安全管理,房屋、仓库、营业处所防火、防盗、防霉设施完备。当铺用房,多重门高墙,深院广厦,上起高楼,下藏地窖,不亚于豪门府第。

30年代初,全省有典当业319家,以绍兴为最,有源泰、万康、同福、厚裕 等44家。由于满货销路不畅,当铺从盈溢转向亏贴,每况愈下。范达卿《绍 兴之典当业》称,民国21年后,外货充斥国内市场,特别是东北沦陷,日商大量倾销丝绸产品,连带发生布匹等纷纷跌价,出现“取赎衣服之价,较新制为高,多弃而不赎,满货激增”。由此当铺资金大量积压,运转失灵。削价出售中金银、铜锡、衣服统扯,质价1元,仅能售得七八角;大宗衣着用品,更由于“绸布花样日新月异,衣服式样改变尤速,以此时代落伍之货物,欲其 售脱,须照当本减至7折,甚至对折者”,“珠子一项,自女子截发,佩者甚少,价格跌至二分之一”,“金饰本可获利,乃满货无几”,“银饰一项,差可归本”。当铺不直接销售满货,一概转由提庄销售。提庄成批收受满货,然后把金银珠子转给银楼销售,铜锡器件销给铜锡作坊作生产原料。穿着用品分高、低、棉、单各档,按季节时令分批出售,除销本地衣庄外,兼销外县,绸货、皮货运销外省,低档货则分散给肩挑小贩下乡销售。当铺销满货于提庄,每至年终结帐,既损失当本,又积压资金,两面受损,渐趋停业。至30年代中 期,绍兴县仅存当铺21家,后又续有关闭,一度仅剩6家。抗日战争爆发时,当铺鲜有营业者。抗日战争胜利后,当局虽号召典当复业,终因社会资力贫乏,复业者无几。至1949年绍兴解放时,仅存的两家当铺,亦名存实亡,典当业由此消失。(节选自《绍兴市志》)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2062.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绍兴市志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