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史记丨老当铺拾拣时光碎片

转载 广州数字图书馆  2017-12-22 14:09  阅读 1,553 次


中山四路的当铺遗迹,如今只余高高的碉楼。

典当,初名质库,是以衣饰等实物作为抵押品,在物主赎回时收取利息的古老信用机构。在清代以前,广州已出现典当业。由于旧时典当业利润可观,所以,民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若要富,开当铺”。19世纪下半叶开始,广州典当业迅速发展,出现当、按、押、小押几种典当铺,其门店规模、资本大小和期限长短各不同。

清末明初,以白银作为主要交换货币,金融市场波动较少,物价稳定,使典当业得以安稳,并成为广州历史上典当业全盛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整个行业有400多间典当铺。那时市区面积尚未扩展,以400多间的押店来说,差不多每隔几条街便有一间当铺。20世纪30年代以后,近代新式银行大量出现,新的融资形式和融资渠道,使典当业越来越难经营。另外,当时政局动荡,战事不断,货币屡屡贬值,最终使典当业逐步衰落。百年风雨,尽管当年数百家的古当铺如今大部分都已灰飞烟灭,但穿行于闹市中,仍可寻得几处零星分布的古当铺旧址。它们仿佛是广州这座古城遗留下来的一块块时光“碎片”,虽已千疮百孔,破败不堪,但仍顽强地守护着那段过往的记忆,记载着一段广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

建筑风格:主楼求美气派 仓库求坚防盗


上世纪初的广州当铺。


迪吉大押一楼,当年的“夹万”。

荔湾区梯云东路与珠玑路是广州西关的两条古老街道,至今仍保存着不少富有岭南特色的古建筑,其中,位于两路交界处的“迪吉大押”便是典型的清末民初古当铺建筑。这是一个繁忙的十字街口,几乎所有临街的商铺都在经营冷冻副食品,运货的车辆、批发货品的商人、装卸货品的工人来回穿梭着,每个人都脚步匆匆。

迪吉大押是一座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当铺,有主楼和仓库。主楼高4层,坐南向北。一楼现在是一家卖水产品的店铺,二楼以上的窗户有的紧闭、布满尘土,有的摇摇欲坠,似乎并无人居住。抬头仰望,主楼牌匾“迪吉大押”字样依旧清晰可见,三楼顶有一巨大斗拱,与周围两三层高的楼房相比,仍能感觉到当年的气派。

仓库在主楼后面,两个建筑虽相连,但建筑风格迥异:一是两者的高度存在有一定的落差,仓库远高于主楼,规模宏大;二是主楼的建筑线条非常柔和,注重细节和美感,石刻、雕花非常精细,而仓库则线条粗犷,比较注重实用性,远看形似炮楼,又似一个巨大的长方形盒子,棱角鲜明,除了墙上保留着的数十个大小不一的窗眼外,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显得庄重而神秘。

租下一楼门面和后面仓库做水产品生意的店铺老板告诉我们,业主只出租了主楼一楼和仓库,主楼的二楼以上的大门一直被业主深锁,他也从来没有上去看过。业主很少回来,他租下这里的几年里也只见过业主几面。如今,主楼一楼用来谈洽业务,仓库楼仍旧用作仓库,放置冷冻海鲜产品。

随着店铺的一名员工“高佬”,我们走进了这座神秘而破旧的仓库楼,寻觅古当铺遗留下来的丝丝痕迹。主楼一楼店铺的后面由一条阴暗而潮湿的过道连接着仓库楼,过道狭窄而短小,两人迎面而来,都必须侧身方可贴身过来。

“这里就是以前当铺的‘夹万’。”穿过通道,“高佬”指着仓库楼的最底层,如今是仓库楼梯的楼梯间,告诉我们这里就是以前当铺用于放银两的地方。昔日银两堆满屋的“夹万”,如今成了店铺的杂物间。“高佬”一边用手丈量着“夹万”的墙的厚度,一边啧啧称奇:“你看,这里的墙多厚啊,都是大石头,不是砖头砌的,非常结实!”

仓库楼共有5层,被垂直地分为两部分,靠近主楼的部分为冰库和工人住的地方,另一部分则是楼梯和过道。这里每层楼的层高都要比普通住宅矮,“高佬”伸手便可触及楼顶。

仓库楼最明显的特征是每层楼的墙壁上都对称地开了五六个小窗口,和一般住宅窗口不同的是,这些窗口为长方形或梯形,长方形窗口才20厘米宽、40厘米高,梯形窗口则由里向外渐窄。每个小窗户都是用花岗岩石砌筑,大部分已风化,部分窗口还留着铁门、铁栓、铁柱等,也都布满铁锈。三楼的一个小窗户,不仅在外层安装了铁门、铁栓,甚至在内层还安装了一扇推拉的小木门,如此巧妙严密的设计,令人叹为观止。据说,之所以将仓库的窗口制作成这样的形式,是在确保通风、透气的前提下防止有人从窗户爬入屋内偷盗。

从二楼起,仓库的楼梯均是古老的木制窄梯,地板也是实木构造。“高佬”说:“这些木楼梯和木地板都是以前当铺留下来的,木头都很结实,过了这么多年还能用,因为工人经常都扛着货搬到楼上,出于安全考虑,我们才在楼梯的两旁钉了木条加固。”

午后的阳光穿过窄小的窗户透射到阴暗的仓库里,踩着木制窄梯拾级而上,手扶已被无数人触摸过,早已光亮滑手的楼梯栏杆,耳朵听着木板发出的“咯咯咯”声响。刹那间,仿佛时光交错,见到一名当铺掌柜,正手拿当票,沿木楼梯登上仓库寻找当主的物品。直至回眸一瞥,透过窄小的窗户看到马路上步履匆匆的人,看到铺上雪白瓷砖外墙的现代楼房,才顿然醒来。

据当地老居民介绍,梯云东路原本米铺、药铺、银铺一应俱全,买卖非常活跃。而今天,这里的商铺大多经营海鲜、冷冻品。曾经兴盛过的古当铺依旧每天都静静地注视着这条熙攘的街道,固执地守望着那份始终萦绕着它的繁华。

防火系统:水管密布 不惧火灾

位于光复中路的梅麦氏当铺是处于闹市中,当铺四周均是居民住宅房屋,站在街对面看去,感觉十分古朴典雅。房屋整体结构保留较好,前铺外墙3楼留有斗拱装饰,阳台结构很特别,中端突出,两端内陷,线条优美。绕到房屋后面可看到十分完整的仓库,仓库方方正正,墙上刻有“梅麦氏堂当业”几个繁体字。

除了具备普通当铺的建筑特点外,梅麦氏当铺还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据介绍,因当年要存放大量丝绸,防火非常重要,所以建筑仓库的小窗户上方均设置了一根半米长的水管,墙壁内也埋藏了四通八达的水管。打开开关后,水管四面洒水,几乎可以将整个墙体淋湿。另外墙体沿边还装了比较粗的大水管,同样可以洒水。

矗立墙界见证城市发展


梯云路迪吉大押现在是卖鱼鲜的档口。

中山四路大东门路段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一幢碉堡式的旧青砖楼,在马路中间孤单地矗立,旁边是道路和新式的楼房。这里是广州的“中山四路1号”。史料记载,这栋位于中山四路1号的建筑是清代典当楼,俗称为“大东门当铺”,位于明代东城门内,紧邻当年的城门楼。如今仅存当铺的仓库楼,四面都有开窗,窗口都是内大外小,花岗石窗套。屋顶建有女儿墙,使得整幢建筑外观上呈现出碉堡状。经历了百年风雨的洗礼,如今的“大东门当铺”已残破不堪,外墙的灰砖斑斑驳驳,浮满铁锈的排水管露在墙外。

据说,上世纪70年代,“大东门当铺”被一家工厂作为宿舍分给员工居住,从此变身成了民宅。几年前,这幢建筑还不显眼,藏在一排居民住宅之中,后来在广州城市建设中,尽管中山路全线扩路,沿途大部分建筑都被拆除,但该楼因其文物价值却得以幸存下来。当时广州市政府为此投入巨资,用于整饰绿化平台、另开岔路,并把当铺与旁边的两棵百岁榕树,一起列为绿化带保护起来,成为行人过街的天然屏障。

与“大东门当铺” 遥相呼应的是中山七路西门口附近也矗立着一座古当铺仓库的旧址。据称,这座位于中山七路22号,始建于民国初年,为三层碉楼式建筑,是当时广州市的第三大当铺,原名宝生大押。中山七路和中山四路两座当铺旧址分别位于明代东城门和西城门外,紧邻城门楼,这个地理位置正体现出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区域范围。

广州典当明清时期最盛


一株小树顽强地扎根在当铺楼顶。

广东的当铺在民国初年便已经没落,待到国民党统治后期,由于通货恶性膨胀,货币贬值,当押店也先后关闭停业。荔湾区文管所所长阮桂成告诉记者,广州目前共发现当铺建筑14个,?座曾经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外,其余多为新发现,其中荔湾区就有7座。从放款这一点上讲,当铺性质与银行类似;但不同的是:“存入”是被大大贬值的实物,而利息则又高得惊人。史料记载,中国典当,古已有之,早在南朝年间(402~589)已经出现。最早出现于南齐(480~502年)的寺院。寺院以库藏钱财供人质借,代替布施,库藏常盈不减,又名“长生库”。唐朝以后,当铺由富豪之家开设。南宋时,杭州“又有府第富豪之家质库,城内外不下数十处,收解以千万计。”(宋·吴自牧《梦粱录》)。明代,民间经营兴起,开始称典铺或典当,成为高利贷性质的金融行业。

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明清经济史专家李龙潜对明清时期广州经济的发展情况深有研究。他告诉记者,从目前发现的历史资料来看,尚无法考证广州典当业是从什么朝代开始出现,但在明清时期,广州典当业大为兴盛。据刻于乾隆二十五年的《南番当行会馆碑记》记载,当时广州已成立了典当行会馆。雍正年间,当行会馆建在状元坊,后重修于流水井一带。

当时从事典当业也需要相当数量的启动资金,如小规模的店铺需要一万多两银;一般中等规模的需要4.5万两银;而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店铺则需要5万两以上的资本。典当业务范围除收押金、银、珠宝、古玩字画和日用品衣物外,资本雄厚的还兼营机器、原料、货物等押放业务。一般的失业工人、职员、手工业者为了借取生活费用,一些破落地主、地痞流氓为了满足一时腐化的生活,部分工商者为了解决一时资金周转困难,富商、地主为了妥善保管贵重衣物,均成为典当业的主顾。因而,那时广州有“第一行(洋行),第二当(当铺)” 之说。

当期愈短,盘剥愈深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经对自己的一段辛酸生活作了这样的回忆:“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鲁迅所说的“质铺”,也就是当铺。

“鲁迅先生对当铺的描绘非常形象。”李教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广州典当铺的格局。那时很多当铺的门口都会放置石块和石灰,还雇有保镖专人守护。一来用于防潮,二来也可以防御火灾和强盗。“当铺一进门口,通常迎面便放置一块很大的木屏障,遮挡了当铺里面的人和物,当铺外面经过的人难以看到里面的东西,这样设置是为了顾全来典当的人的颜面。绕过木屏障便能看到一个两米左右的高柜台,一般身材的人需踮脚仰头,双手举直,才能到柜台去交货、接钱。此外,高柜台上还有木栅栏或铁栅栏,仅留有几个窗口。”

“柜台后面是后厅堂,是专门接待一些前来典当贵重物品的达官贵人的房间,有点类似现在银行的‘贵宾室’。此外,主楼里还有专门写当票的‘票台’,以及专门用来整理典当物品的‘叠床’。”

据介绍,典当业分为当、按、押(也叫大押或饷押)和小押四种。“当”在乾隆年间出现最多,一般限期为三年;“押”出现在咸丰年间,通常限期为一年;清末民初则出现了“按”,限期为两年;限期最短的是“小押”,仅为6个月,出现在光绪二十一年后。当时典当的限期时间越短,剥削越厉害,所以广州的老百姓也称“小押”为“雷公轰”,即指小押“吃水”(受盘剥)很深,害人不浅,要遭雷公劈的。

旧社会上典当铺的,绝大多数是贫苦人家。他们借贷无门,走投无路,不得已跨进典当的黑漆大门,把仅有的衣物伸向高高的柜台。人们对它的认识大多来自影视剧和描写旧中国城镇生活的小说:门前一个巨大的繁体“當”字,光线暗淡的大门,还有拉长声调的店伙计和令外人摸不着头脑的行话,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来源:广州数字图书馆)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2034.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广州数字图书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