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授信的4大风险及4项防范措施!

转载 信贷风险管理  2018-05-31 12:36  阅读 1,638 次

出品:信贷风险管理

作者:蘧美达

在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目前银行应关注的十大风险中,加强信用风险管控首当其冲。确实在经济金融的新、旧常态交替过程中,银行的不良资产持续暴露,经济上行时期授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也陆续显现,而银行忽视关联客户授信管理,导致过度授信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也是导致不良贷款上升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一旦有客户风险暴露,一家银行看似授信数额不大,但把客户有关联关系的企业、个人授信余额累加,往往是一个大得惊人的数字。对企业过度授信问题不仅存在于大企业、好企业,也存在于一些获得政策倡导支持的小微企业中,可以说有些企业不是饿死的而是撑死的。笔者试图结合工作实际,对引起商业银行过度授信的原因、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控制措施。

一、导致过度授信的原因

1、内部原因

贷款不仅是银行获取利润的主渠道,也是转化为存款最有效的手段,并可带动众多的中间业务。因此,在业绩考核和同业竞争的压力下,客户经理通过贷款主动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抢夺有限的客户资源成为必然;也有些客户经理倾向于以粗放经营来获取短期利益,有意规避企业间的关联关系,对借款企业多头授信、过度授信。还有一些客户经理倾向于追随大银行,认为能够获得他行大额贷款的企业必定比较好、风险小,大资金都进去了,跟进去小部分,不会有什么风险,明知企业资金多余,容忍甚至帮助企业以假合同、假发票等方式套取银行信贷资金,最终导致企业贷款总额难以估算。

2、外部原因

从企业角度看,企业在银行间相互博弈,一些企业想尽各种办法从银行获得贷款,转手通过融资中介机构等方式贷出,以牟取暴利。比如在一些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民营企业财务不规范是普遍现象,企业为取得银行贷款,往往会根据不同银行的不同问题编制不同的财务报表,或成立多家关联公司,以达到增加授信的目的,从而形成了对同一企业的多头授信与过度授信。

此外,信息不对称也是造成过度授信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通过人行征信系统查询的企业信用信息滞后,无法获得企业及时、完整的全部信用信息;另一方面交叉行对企业用信信息掌握不明,各银行间存在同时作业、同时增加授信、同时信贷决策的情况,导致一些银行在信息不明的情况下增加了企业的信用额度。也存在未将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股东、企业实际控制人)个人经营性贷款纳入其对应企业进行统一授信,最终导致对企业过度授信的情况。

二、过度授信的风险

客户经营活动需要的营运资金是有限度的,超过其实际营运资金需求给予过度授信,必然导致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最终危及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

1、信用膨胀风险

表现为企业集团不断成立关联企业,多头开户、多头贷款,资金规模难以控制。关联企业资金来源多元化和企业资金使用权的高度集中,使银行难以确定关联企业的贷款规模,甚至银行贷款总额远远超过其正常生产周转需求,造成企业集团整体的信用膨胀,助长了其盲目扩张的欲望。同时关联方关系日趋隐蔽、复杂,加之目前客户信息系统不健全,增加了控制关联贷款的难度,不可避免地发生同一企业集团的关联成员在同一银行的分支机构取得交叉贷款或重复贷款。由于关联企业之间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具有很大的同质性和关联性,债务链十分脆弱,加上关联企业贷款互保、联保现象普遍,一旦某个企业生产经营出现风险,就有可能影响到整个企业集团的贷款安全。

2、资金挪用风险

授信额度超过企业自身经营需求后,逐利性动因极易违规使用信贷资金。为获得利差,将银行信贷资金直接或间接流入到民间借贷领域,为获得高收益投入股市、房市。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融资能力相对较强的企业,同时涉及生产、房地产开发和虚拟经济等领域。而由于目前对小贷公司和民间借贷的监管不够完善,因此这些信贷资金最终很有可能流入到某些存在过热、过剩或者周期性下降行业中,造成潜在的不良风险,最终还将转嫁到银行。

3、经营财务风险

高财务杠杆带来沉重的财务负担。当负债超过自身承受能力时,一个微小事件就可能导致客户资金链断裂,给债权人带来资金损失,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在授信额度超过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的情况,企业出现经营和财务风险,将直接危害信贷资金安全。

4、被追责的风险

一是被监管部门处罚的风险。《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规定,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授信应当遵循统一、适度、预警原则。《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流动资金贷款不得挪用,贷款人应按照合同约定检查、监督流动资金贷款的使用情况。如果不遵循上述规定授信,会被监管部门认定为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而遭受处罚。如据银监会网站消息,上海银行杭州某支行因未对关联企业实施统一授信,且信贷资金被挪用并形成不良。被中国银监会浙江银监局罚款人民币20万元。

二是被追究刑事责任的风险。客户经理如容忍甚至帮助企业以假合同、假发票等方式套取银行信贷资金,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有可能会按违法发放贷款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三、控制过度授信的措施

加强对关联企业贷款管理的授信管理,是控制客户过度授信的根本保障,笔者认为,强化关联企业授信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高度重视,加强关联客户授信管理。银行要充分认识防范关联客户信贷风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严格按照《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通知》和《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各项要求,建立健全关联客户授信管理制度。要深化关联客户的授信尽职调查,坚持实地走访,落实面谈制度,认真核查账务,采取实地调查与间接调查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做实客户经营的真实性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不轻信客户提供的财务报表,多关注客户多头融资行为、多元投资行为、关联交易、货款回笼与经营收入的匹配等非财务因素,透过非财务因素分析,有效甄别高风险客户,防范多头授信、过度授信、给“僵死企业”授信、给“空壳企业”授信、财务欺诈等风险。

(二)认真分析,注重隐性关联信息识别。银行要密切关注关联企业和关联交易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加强对企业隐性关联现象的研析,注重梳理、收集识别隐性关联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要充分运用银监会派出机构客户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等平台,深入挖掘客户隐性关联信息,及时更新自身信贷管理系统,确保企业关联信息完整、准确。对信息不充分和不符合授信条件的客户坚决不予准入,主动退出低效客户、过度多头授信和过度融资客户。限制客户关联担保,合理控制集团客户及关联企业风险敞口,防止企业通过关联成员多头融资形成过度授信。有条件的省,可以在省监管部门的推动下,在辖内开展授信总额联合管理,原则上确定一家银行作为授信总额主办行,牵头组织各授信银行,定期测算、核定银行对企业的授信总额及企业对外担保总额,各授信银行在授信总额内对企业进行授信管理,引导企业合理控制对外融资担保总额的信贷管理机制。

(三)持续监测,建立关联风险预警机制。银行要注重调动整合信贷、风险、运营、财务等各部门力量,加强信息交流和相互配合,多途径、全方位持续监测客户关联企业和关联交易变化情况。积极探索建立客户关联预警体系,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和风险提示,摸清预警客户的关联风险底数,采取切实有效的跟进措施,防范客户关联风险传导。

(四)完善内控,提升员工信贷管理能力。银行要深入剖析近年来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的风险事件,举一反三,认真总结客户隐性关联风险识别和管理的经验和教训,组织开展相关培训,不断提高客户经理的专业素质。要完善问责管理,强化对客户经理的履职行为约束,对放松授信条件、放松风险管理、贷款“三查”不到位、知情不报、刻意隐瞒或回避企业关联信息等行为,要严格进行责任追究。对触犯法律的,要移送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本文经授权转自信贷风险管理(xdfxgl01),如需转载,请关注后获取授权。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18484.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信贷风险管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