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少峰:中国信贷机构之大败局—论信贷机构的技术、战术与战略

转载 兀峰金融研究  2017-11-06 10:08  阅读 2,071 次
导语:中国这一轮经济危机可能会跟我们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不一样,我们过去奉若神明的风控体系、风控模型已无法保证自己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多年反复钻研的信贷技术、管理模式的优势,并不能让机构从容应对宏观经济形势下行与市场变化的复杂环境。

文丨嵇少峰

随着中国经济“劣L型”持续走低,中国金融业风险急剧上升。无论是持牌银行还是众多类银行信贷机构,不良贷款如黑云压顶,行业的冬天无比寒冷。一时间业界纷纷收回对银行暴利的指责,“信贷是靠天吃饭”的观点让业者无所适从。

表面上各机构的不良率仍在可控范围,但各种情况表明,现有的不良率仅仅是一个开始,信贷机构的风险离真正的底部还有一段距离。我们恪守多年的信贷盈利模式、风控模型体系大都已接近失灵,银行纷纷再次扑入政府平台、国企央企的怀抱,对信贷风险管理的自信荡然无存,生存几乎只剩下抱体制大腿或单纯追求不动产抵押这两种做法。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中国的信贷机构在技术上已经破产。中国这一轮经济危机可能会跟我们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不一样,我们过去奉若神明的风控体系、风控模型已无法保证自己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多年反复钻研的信贷技术、管理模式的优势,并不能让机构从容应对宏观经济形势下行与市场变化的复杂环境。

信贷机构风控失效的原因

我们研究过很多信贷技术与战术。银团贷款、大额贷款的风控技术大同小异,并无多少挑战性。从研究与争议最多的中小企业信贷与微型信贷来看,其信贷管理与风控的常规手段能拉上台面的也寥寥无几。IPC模式、信贷工厂模式、被人玄化的大数据风控、被人简化的三品三表,还有如供应链模式、保理模式以及传统机构说的最多的贷前、贷中、贷后的管理、交叉验证等。我们研究了这么多年,究竟哪些经验、哪个模式最为可靠?为什么这些技术、战术又都不能保证我们信贷机构长期的安全?我收集整理了目前能够找到的有关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资料,但是我发现竟然没有一个非常完整的、清晰的理论来全面指导我们的信贷机构,我们应该遵循的原理是什么,我们信贷机构有哪些根本的运营规则?哪种理论可以解释清楚我们身边发生的所有信贷失灵现象?信贷风险控制的基础理论与基本规则是什么?如果我们的信贷是靠天吃饭的话,我们是不是就是一个赌徒?

无奈之下,我只有根据大家的经验来作总结与提炼,以指导自己的工作。直至今天,我暂时归纳出一个相对能说的通、也能说服我自己的理论,那就是我的《朴素信贷风险控制学》,我把它归为信贷风险控制学,并没有创立一个新理论的想法,只是因为我找不到一个更合适的词来概括我的观点。首先要说明,以下论点与传统学术的信贷原理及相关内容无关,名词也不是同一含义,均是从信贷实践中归纳总结而来,也仅限于信贷风险控制这一狭窄范围。

我的《朴素信贷风险控制学》的核心内容是:任何一个信贷机构要实现可靠的信贷风险控制,必须在信贷风险控制技术、信贷风险控制战术和信贷风险控制战略这三个层面都能具备良好且完整的管控能力(以下简称信贷技术、信贷战术信贷战略),并在每一个层面严格遵守公允的信贷原理,只有这样信贷机构才可能实现长期、稳健、健康的发展。信贷的战略、战术、技术之间既有本质区别,又密切联系。信贷战略统领信贷战术与信贷技术,信贷战术可以有效组织各种信贷技术,充分体现并实现机构的信贷战略。信贷技术服务于信贷战术,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影响与改变机构的信贷战术,重大的信贷技术革新可以根本性改变信贷机构的信贷战术,并全面影响信贷机构战略的调整。

简单总结起来就是“一点三面”。“一点”指的是信贷风险控制基本原理,就是我们在信贷风险管理实践中发现的普遍规律,是在大量的观察和信贷实践基础上经过归纳得出的、经过时间检验的基本道理。例如高息必然高风险;同等授信条件下,抵押物质量越高客户质量越低等。“三面”指的是信贷技术、信贷战术和信贷战略。

这个概念并不是我的初创,关于道与术之类的论述早就有之,在经济学上称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在很多信贷管理文献中也提到过类似的说法,但是,这些论述大部分停留在表层,也很少有机构和专家学者去全面、系统、具体地对这个三个层面进行完整的表述,离信贷实践更远。在信贷工作中,这三个层面往往被信贷机构忽视或混淆,从而导致机构管理逻辑不清,缺乏层次。这三个层面的逻辑关系,也是目前有关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等类似争论的焦点所在。

我的《朴素信贷风险控制学》

我试图用更简单、清晰的语言把这“一点三面”整理出一个相对清晰的脉络,给这三个层面赋予更具体的内容,并跟我们实际的信贷工作联系起来。第一个层面是信贷风险控制技术层面(以下简称信贷技术)。信贷风险控制技术是指为达到、完成信贷目标或促进信贷机构正常运转的具体手段的总称,包括风险控制基础设施、基础技能以及风险识别及风险控制工具等。它既可以是一个具体的工作技巧、风险模型,也可以是指导、保证信贷机构、信贷人员完成工作的一切软、硬件设施。典型的信贷风险控制技术如交叉验证、大数据风控模型、不动产抵押打折技巧、货品的质押方式、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控制方法等。我们的IPC模式中提及的交叉验证、图表工具,包括时间轴工具、上下游分析工具、资产负债表工具、损益表工具、现金流量表工具等;打分卡模式中的逻辑回归、神经网络、决策树、马尔科夫链、生存分析等;基于机器算法的大数据收集、存储、分析、挖掘、建模等;这些都是归于工具类的、技术层面的东西,它是所有信贷工具类的集合,又高于工具。信贷风险控制技术的进步,将推动信贷风险控制战术乃至信贷风险控制战略的转型与升级,革命性的信贷技术的出现,有可能全面改变信贷机构的战术与战略。

第二个层面是信贷风险控制战术层面(以下简称信贷战术)。信贷战术是指导和进行具体信贷行为的方法,主要包括信贷组织的基本原则、组织领导、流程部署、部门协同、信贷实施、后台管理、技术支持、绩效考核、业务培训、运营保障等。信贷战术反映信贷工作的具体规律,从属于信贷战略,又对信贷战略的规划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信贷战术的形成和发展,受机构属性、信贷技术、人员素质、机构编制与组织结构、人员素质、区域经济金融特点、机构资源等条件的影响,其中信贷技术和人员素质具有决定作用。同时,良好的信贷战术又促进信贷技术的发展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其目的在信贷战略的指导下,把信贷技术与执行团队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加以全面实施,努力使信贷机构的效率提高、流程科学、技术得到充分应用并自我完善。

信贷战术有一般规律,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机构属性、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信贷战术各有其特殊规律;在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条件和不同规模的情况下 ,信贷战术的运用也各不相同。在一定的客观基础上,根据时机、地点、团队、资金成本等情况,灵活地运用和变换信贷战术,对信贷机构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典型的信贷战术例如:IPC模式里的市场营销、贷款申请、信贷分析、信贷审批、贷款发放、贷款回收六个过程的标准化;人员管理、组织招聘、绩效考核等组织行为;打分卡模式中的营销评分、申请评分、行为评分、回款催收评分等系列化管理;信贷工厂模式中的产品标准化、作业流程化、生产批量化、队伍专业化、管理集约化、风险分散化等。上面这些管理行为很多是定义在信贷技术层面的,基于这些技术层面的组织行为才能归于信贷战术这一层面。当然,我们也会发现,上面的这些技术与战术很多被融合在一起了,IPC也好,信贷工厂也好,银行的贷前、贷中、贷后的全流程管理也好,他们大都是信贷技术和信贷战术的融合,这种融合不可避免,但很多情况下会劣化为界限模糊。

信贷技术与战术的逻辑混乱,会给我们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第一,模糊了个人与组织行为的边界。例如IPC把个人的经验和风控的组织行为边界模糊化了,特别是在对个人经验的严重依赖上,限制了标准化风控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使得人员的教育和机构的成长效率都非常低下。第二,使得信贷风险一旦发生,机构无法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最终往往泛泛地归于人的道德风险与内控制度执行不严,而这种总结最终只是处理相关责任人,而无法修正制度本身。第三、机构的学习和个人学习内容边界不清,使我们对基层信贷组织与信贷人员的培训难度加大、效率降低,成员能力成长缓慢。第四、容易形成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隔离,加大了信息对称的成本,技术部门与管理部门互相制约,技术与管理升级的难度上升。

第三个层面是信贷风险控制战略层面(以下简称信贷战略)。信贷风险控制战略,是指信贷机构从全局考虑,谋求实现机构目标的规划;是信贷机构设立远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是对信贷机构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整体统筹。

影响信贷机构战略规划的两个主要因素一是信贷机构的愿景规划(包括信贷机构本身的使命、核心价值观和愿景)和自身属性;另一个是信贷机构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了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两个部分。宏观环境主要是看信贷机构所处区域的经济状况以及经济周期对自身规划产生的影响;而信贷机构的产业环境则包括了金融监管政策、信贷资金的来源与成本、信贷对象、同业竞争者与潜在的风险等。

对信贷战略的准确定义是非常困难的。下面具体列出了信贷机构在战略管理方面的一部分内容,以方便大家理解。例如1、机构的长期发展目标与机构本身核心价值观的设计(或政策性还是商业性、盈利性还是公益性等)。2、宏观经济环境与景气周期对信贷战略布局的影响,如何适时采取拓展型、稳健型、收缩型等不同阶段的发展方式与对策;3、区域经济、区域金融的差异对分支机构的影响;区域内同业机构数量与信贷资金饱和度对信贷策略的影响;4、行业产业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在信贷实践中的应用;5、信用环境、政治环境对风控维度与大数据模型的影响;6、机构的市场策略与风险的容忍度设计;7、利率定价工具在同业竞争及风控标准上的平衡;8、机构特点(本机构在行业中的地位、资金成本、政策环境等)下的信贷战略方向的选择;9、金融监管环境与监管趋势对机构发展布局的影响等。

最容易被我们信贷机构忽视的就是信贷战略这个层面,而恰恰是这个环节的缺失,使得信贷机构最终受到毁灭性打击。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银行业单边放大信贷资产规模,长期恪守信贷扩张战略的问题。信贷纯属服务型行业,当经济持续下行的时候,系统性金融风险一定会发生,如果机构本身对经济与金融环境不作预判与前瞻,听任资产单边放大,且不作防御性配置,正如在股票市场一味放杠杆做多,发生重大损失甚至死亡是迟早的事,再高深的技术与战术都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区域经济和金融产业的差异对分支机构的影响。中国大陆这么大,几十个省份,不同的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区域特点,如何能用同样的信贷产品设计、风控标准、利率定价标准给所有分支机构使用?总行、分行、支行完全的标准化管理,貌似规范,实则教条。我们很多的小额信贷机构也是一样,在全国有几十个分支网点,用一样的管理模式,最终各网点的经营成果千差万别。还有市场饱和度的问题,有的微贷机构有十几年的、二十年的发展经验,但是最终仍难免陷入困局。

我们再谈谈信贷风险控制的原理。我指的信贷风险控制原理(以下简称信贷原理),不是指信贷基础理论中的原理,而是指信贷实践工作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信贷规律,仅限于从信贷风险控制角度出发的普遍性规律,是在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的信贷工作的基本道理。例如高息必然对应高风险、信贷供给量与资金利率的反向关系、风控人员与业务人员工作目标与绩效设计的差异化规则、大数据风控与隐私权保护的矛盾等。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很多P2P平台经常过度宣传其独特的风控技巧、风控数据模型、机构管理的严谨度,但是如果说这个平台获取资金的成本高于市场同类机构一倍以上,又没有什么特殊信贷资源,且必须刚性兑付,你就可以直接判断这个机构未来基本上活不下去。再高明的信贷技术、战术与战略都没用,因为它违背了高息必有高风险的基本原理。

信贷机构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信贷机构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对信贷技术的过度的迷信。例如对大数据风控的过度自信和追求、对信贷技术特别是风险维度与模型设计的狂热与迷信,将技术凌驾于战术和战略层面之上,把技术视作万能;把很难标准化的产品强制标准化,希望通过标准化来解决整个信贷机构的风险控制问题以及机构可复制的问题,结果是表面标准化而核心风险失控。许多信贷产品是无法完全标准化的,或者说流程可以标准化,但风控只能相对标准化,根本无法避免人的因素;还有就是将工具当成技术。例如交叉验证,大家讲的最多,但它并不是一个技术,它只是一个最底层的工具。一个信贷客户事无具细可能有上千个维度,我是否都要去交叉验证?如果对交叉验证的具体内容不作一个界定,信贷人员与信贷机构是无法进行工作的,而如何界定哪些维度需要交叉验证以及不同维度之间的权重,这才是信贷技术。信贷机构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对信贷技术和信贷战术之间的逻辑分辨不清,把战术、技术甚至工具都模糊在一起。我们学习并推广过很多关于信贷风险管理的做法。交叉验证、三品三表、IPC、信贷工厂,现在很多机构又把信贷工厂、IPC融合到一起,然后又加进了一些薪酬管理,甚至到公司治理这些内容,希望达成全面的解决方案。这些内容貌似高大上,实际上逻辑混乱且非常教条,完全无视不同机构的特点,最终使得机构要么学不了,要么越学越乱。

信贷机构存在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对信贷战略的极度忽视。我们很多银行的总行都设有战略研究部门,但是这个部门几乎是银行管理序列里最不受重视的一个部门,基本伦为装门面的摆设。几乎没有一家银行把这个部门以及这个部门的负责人当成机构里最有价值的部门,大都将其视为一个研究机构,沦为给领导写发言稿的理论高手,并没有起到制定宏观信贷战略并引导机构在信贷战术和技术方面予以实施的作用。

我们现在看,哪家银行在前两年是主动去信贷杠杆的?往往都是不良贷款大量形成之后、目标行业完全不行了才想退出。这时候能退得出去吗?这么多年了,又有几家银行设计出经济下行时可替代的盈利产品?小额信贷机构、互联网金融平台在这些方面的考虑就更少了,甚至一开始战略就完全错误。如果战略层面的问题都没有解决甚至根本不予考虑,那么辛辛苦苦设计的信贷技术、信贷战术有用吗?还有当经济上行的时候,我们如何预判?当所有信贷机构都在狂奔时,我们的风控体系如何调整?这时候的技术、战术一定是要因时而变的,你固守原有的风控评分标准,市场就会全部丧失,机构也很难存在了。

我们再谈谈对信贷原理的研究。目前这个方面也几乎是行业的一个断层,业界普遍停留在两端,要么是接近经济学、金融学层面的宏观理论研究,要么是非常具体的技术与执行层面的研究。信贷技术、信贷战术、信贷战略这三个不同的层面在总体设计与实践中应该遵循哪些原理?如何从掌握的信贷方法与经验教训中提炼出核心的东西,以供我们恪守与传承?我一直在思考,也希望大家能够一起来研究,以丰富这方面的内容。

同时,我们要注意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生态对我们信贷技术、战术和战略方面的影响力。互联网技术推动信贷技术、战术的改变,积累到相当的程度,一定会改变机构的信贷战略布局,这就是为什么会提到互联网金融颠覆传统金融的根本原因。我是相信互联网的发展会对传统金融产生一定程度的颠覆性,这种颠覆或许已经在某一个细分领域、一个产品开始,或许在某一个不远的未来。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候,量变推动质变,一定会出现这个结果。只是现在的互联网信贷技术与信贷战术的研究与进步,还暂时没有达到改变信贷战略布局的程度,谈颠覆为时尚早。信贷技术、战术、战略是自上而下、又是自下而上的双向推动状态。

信贷机构无论大小,在战略、战术与技术方面是一定要平衡设计的,缺一不可。大型信贷机构不用多说,小型信贷机构实际上也必须遵守这个原则,当然不同类型的机构在战略、战术与技术的广度与深度方面应该有一定的区别。作为一家小型信贷机构来说,有一个较明确的长远规划,有可靠的、成本相对较低的资金,有比较健全并具备一定技术与管理能力的团队,基于某个小型区域或特定的客户资源,选择一个可行的信贷产品,基本上也能达成这个目标。信贷战略、战术、技术包含很多核心内容与普遍内容,在机构的不同发展时期,很多内容是可以用简化的手段来替代的,并不需要设计非常庞大的制度与管理规则。

信贷机构风控失当的典型特点

当下信贷机构所表现的风控失当现象均具有典型的特点。

银行业信贷机构

1、信贷战略方面:除上文所述的信贷战略方面的问题外,具体来说,银行业信贷机构还存在存在以下战略性错误,如公司治理不科学、高管利益与银行利益无直接相关性;总行董事长、行长的经常性变动使得机构经常调整战略方向;高管的短期行为使得机构过分追求单方向放大资产和眼前利益,无法进行弹性调整;对行业的分析与预判重视不足或无法传递给信贷战术与信贷技术层面等2、信贷战术方面:分支机构及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与银行长期战备不匹配;信贷产品陈旧、同质化严重、创新力不足;从营销到贷后的全流程管理设计不科学;忽视互联网新技术、新生态对信贷战术的影响等

3、信贷技术方面:对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重视不足;对行业、客户历史数据整理、挖掘、运用缺乏主动性、前瞻性;风控维度与模型建设效率低下等。

客观地讲,近十年来中国银行业在信贷战术与技术方面的努力还是有一定成就的,但最大的缺陷在于信贷战略方向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银行国有或政府实际控制导致的现代企业制度无法落实。从这个层面讲,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并不能寄希望于引进几家、几十家小型民营银行,而是要对当下庞大的存量银行业机构进行大刀阔斧的现化代改造。

类银行业传统信贷机构

类银行业传统信贷机构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典当、融资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民间线下投资公司等,范围很广,具体缺点不易逐一列举。但总的来说,这类机构在战略上受制于监管与牌照的影响甚大,很多是不合理的制度设计,让这些机构在信贷战略规划上存在着诸多先天不足。这类机构普遍的问题是缺乏长期的信贷战略,对经济形势、金融形势、行业监管动态分析甚少,大多报着短期迅速盈利的目的;在战略设计上没有注意充分发挥牌照的优势、合理规避不合理的监管约束。在国有、官方金融为主体的环境下,这些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对管理者的挑战是巨大的,如何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设计好属于自己的信贷产品与风险管理架构,巧妙整合体制内、外的不同资源,这是机构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核心所在。类银行业传统信贷机构在信贷战术与技术上的缺陷是比较明显的,绝大部分机构的规模是微小型的,股东结构与成本的局限性使得机构很难建立一套完善又精悍的信贷风险控制制度。不同的发展时期与信贷规模、人员结构的变化,还需要机构本身不断调整管理策略,随之而来的是信贷战术与信贷技术上的因时而变。当然,这类机构的优势一是可以较容易地达成公司利益与经营团队利益的一致性,二是船小好调头,战略、战术与技术的调整难度与成本还是相对较低的。

P2P网络信贷机构

应该来说,目前经营模式下的P2P网络信贷机构在信贷战略、战术、技术方面想有所建树是非常困难的。1、信贷战略方面:国家金融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是第一个障碍;保本保息与高成本资金来源的矛盾是第二个根本障碍;信贷机构的流动性风险控制、到期刚性兑付与不允许设立资金池是第三个根本障碍。这三个根本性障碍使得P2P机构的战略设计几乎陷入困境。当然,当下P2P的优势是自由、不受过多约束,战略布局、调整非常灵活,成本低。

2、信贷战术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平台公信力不足,使得这些平台能够对接的资金来源成本极高,一般都在银行吸收资金成本的三倍以上甚至更高,绝大部分资金成本超过了银行平均贷款利率,网贷平台的运营、人员成本也居高不下,因此这些平台的信贷产品设计就出现了根本性的障碍,给信贷战术的组织与设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网贷平台迅速在业务端迅速扩张,使得这些机构的分支机构管理、人员管理、绩效考核、流程管理等方面极易失控,网贷机构在信贷战术的组织方面受到严重制约。

3、信贷技术方面这应该是网贷机构最引以为豪的地方。云服务、大数据风控模型、量化分析等纷纷成为各网贷平台的招牌。客观地讲,网贷机构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有所建树的,很多研究内容已远远超过了传统信贷机构的想象。但是,绝大多数网贷平台这方面并不占有优势,仍是传统金融线上化的做法,甚至大规模发展线下网点,在营销、风控、授信、贷后等管理模式上与传统信贷机构大同小异。另外,目前多数平台的大数据风控模型的科学性、准确性、可持续性都存在诸多问题,且没有经过多少实际验证,更没有经过几个经济周期的检验,在信贷这个极强调可靠性的领域,随意试错与推广的成本是巨大的。当下的大数据风控模型还没有对传统信贷风控手段形成战替代性与颠覆性,但这不表示我们就可以用“互联网金融仍是金融”一句话来无视信贷技术的进步对信贷战术乃至信贷战略的重大影响。技术仍然是第一生产力,银行的传统信贷模式也会随时代而改变。

当前信贷行业普遍性争论的简单解释

根据上述有关战略、战术与技术的逻辑关系及内容的说明,当下很多热点的争论,便很容易被解释。

一、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互联网还是金融?

首先,互联网金融的第一表现形式是新技术,对信贷而言,它显然属于信贷技术的范畴,如大数据风控模型的建立,网络信息、社交数据的整合,互联网催生的长尾信贷需求对信贷产品设计方面的改变等;互联网金融的第二表现形式是一种新生态,对信贷而言,它属于信贷战术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并予以实施的内容,互联网的兴起使得我们的客户习性、获客渠道、风控流程、贷后管理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与想象空间,信贷战术的调整是必然结果;互联网金融的第三表现形式是互联网对社会金融生活的巨大改变,这种改变使得信贷机构在战略规划上必须充分考虑互联网因素,当互联网技术、战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会对机构的信贷战略进行重新定义,甚至颠覆性的改变,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信贷技术、战术、战略是自上而下、又是自下而上的双向推动的。因此,简单地讨论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还是金融,是没有意义的。互联网金融当然是金融,但这种表述并不能成为我们用传统的金融战略、战术与技术来否定互联网金融的理由,对新的信贷产品、风控模型、盈利模式、组织手段、跨界整合要有包容性,要学习并积极参与研究与实践,而不是一否了之。

二、大数据风控、消费场景的占有是不是给了网贷机构挑战现有信贷格局的充分理由?

信贷技术的进步是永无止境的,消费场景的占有也仅仅是消费信贷战术中的一点优势,作为一个完整的信贷机构,仅从信贷技术与战术层面作一些阶段性的提升,并不能保证自已可以挑战传统金融机构,甚至连生存都无法保证。从战略高度分析,经济形势的下行、监管的不确定性、获取资金成本的居高不下、逆势而为的投资方要求等,都是网贷机构的战略困境,机构首先应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获得生存的基础。努力谋求信贷技术与战术的根本性进步,难度是巨大的,但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这甚至也是网贷机构生存、发展的唯一理由,因为对比传统的信贷机构,我们所恃太少。别再人云亦云、故弄玄虚地卖弄一些小技术、胡吹大数据,没有实质性、可靠的技术进步,一切都是虚空。

三、区块链技术将很快颠覆整个金融体系?

毫无疑问,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基于信任的互联网协议,是一项极具想象空间的技术,但我们现在需要客观地看待它。区块链一直被认为能够颠覆传统金融机构的模式,甚至能让作为信用中介的传统金融机构消失,但现实告诉我们,区块链想发展到这一阶段还遥遥无期。首先,作为一种新技术,区块链还不成熟、还缺乏证明,它们本质上有规模限制,也缺乏无鏠地整合到现在金融市场环境的底层基础设施。对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极高的金融业来说,目前区块链技术大都停留在研究与特定范围的小规模试用,从这种情况看,区块链应用仍停留在相对单纯的技术层面;其次,从战术层面看,要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金融机构的核心流程开发并对传统金融机构的运行环境重新架构,目前显然还缺乏基础;再次,区块链技术要上升到战略层面上来,其根本核心是需要以此建立一套极为复杂的共识机制来构建信用体系,建立一套完全去中心化的公链,这不仅仅要投入极其巨大的成本,还涉及到当下经济、金融运行的基本框架的重构。例如区块链的技术方案方面,比特币区块链中的比特币是由矿工挖出来的,只要有矿机就可以发行比特币,这是与现行金融体系完全不符的,甚至颠覆了国家制度的基础。

四、FINTECH是个什么鬼?

FINTECH是FINANCIAL TECHNOLOGY(金融科技)的缩写合成词,难以令人理解的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界一夜之间将其视为一种新生事物,更被众多的网贷平台当作粉饰自己的外衣,一众学者也纷纷鼓吹FINTECH威力无穷。事实上,这里说的科技无非是人工智能、机器运作、自然语言的处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手段,难道我们的金融业没有在用吗?我们的金融发展没有科技怎么行?如果金融科技是新生事物,让我们是否还要把农业科技、工业科技、教育科技当成一个新课题?当下的网贷机构有多少家实现了重大的技术突破并上升到了战术应用与战略层面?智能投顾也好、大数据征信也好、量化分析也好,目前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比我们领先很多年,至今为止还没有出现多少替代性的商业应用,我们初生牛犊不怕虎地拿百姓的血汗钱去试错更是背离了商业的道德。依靠不成熟的技术,组织简单粗暴的线下设门店的人海战术,无视经济形势下行进行逆势的战略扩张,这种披着羊皮的网贷机构,还有什么理由继续生存?正确地认识科技与金融的关系,别乱包装概念,踏踏实实地研究新技术、新模式对金融行业的革新,以敬畏之心面对金融的本质与每一个人的财富,互联网金融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作者后注:这篇文章始于我在一次会议上的分享。关于信贷机构风险控制的研究无止境,用一次演讲或一篇文章来构建如此复杂的观点,本身是不现实的、也是鄙陋的,况且这个观点的原始框架并不新颖,需要作全新的诠释。本文作一大概的描述,具体的内容仍需要用更多的精力与思考去填充,特别在具体指导信贷实践的落地环节,吾将上下而求索。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181.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兀峰金融研究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