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少峰:中国信贷机构在技术上已破产

转载 嵇少峰  2017-11-05 22:34  阅读 5,490 次

文/新浪财经金融e观察 专栏作家 嵇少峰

中国这一轮经济危机可能会跟我们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不一样,我们过去奉若神明的风控体系、风控模型已无法保证自己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多年反复钻研的信贷技术、管理模式的优势,并不能让机构从容应对宏观经济形势下行与市场变化的复杂环境。

随着中国经济“劣L型”持续走低,中国金融业风险急剧上升。无论是持牌银行还是众多类银行信贷机构,不良贷款如黑云压顶,行业的冬天无比寒冷。一时间业界纷纷收回对银行暴利的指责,“信贷是靠天吃饭”的观点让业者无所适从。

表面上各机构的不良率仍在可控范围,但各种情况表明,现有的不良率仅仅是一个开始,信贷机构的风险离真正的底部还有一段距离。我们恪守多年的信贷盈利模式、风控模型体系大都已接近失灵,银行纷纷再次扑入政府平台、国企央企的怀抱,对信贷风险管理的自信荡然无存,生存几乎只剩下抱体制大腿或单纯追求不动产抵押这两种做法。

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中国的信贷机构在技术上已经破产。中国这一轮经济危机可能会跟我们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不一样,我们过去奉若神明的风控体系、风控模型已无法保证自己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多年反复钻研的信贷技术、管理模式的优势,并不能让机构从容应对宏观经济形势下行与市场变化的复杂环境。

信贷机构风控失效的原因

我们研究过很多信贷技术与战术。银团贷款、大额贷款的风控技术大同小异,并无多少挑战性。从研究与争议最多的中小企业信贷与微型信贷来看,其信贷管理与风控的常规手段能拉上台面的也寥寥无几。IPC模式、信贷工厂模式、被人玄化的大数据风控、被人简化的三品三表,还有如供应链模式、保理模式以及传统机构说的最多的贷前、贷中、贷后的管理、交叉验证等。我们研究了这么多年,究竟哪些经验、哪个模式最为可靠?为什么这些技术、战术又都不能保证我们信贷机构长期的安全?

我收集整理了目前能够找到的有关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资料,但是我发现竟然没有一个非常完整的、清晰的理论来全面指导我们的信贷机构,我们应该遵循的原理是什么,我们信贷机构有哪些根本的运营规则?哪种理论可以解释清楚我们身边发生的所有信贷失灵现象?信贷风险控制的基础理论与基本规则是什么?如果我们的信贷是靠天吃饭的话,我们是不是就是一个赌徒?

无奈之下,我只有根据大家的经验来作总结与提炼,以指导自己的工作。直至今天,我暂时归纳出一个相对能说的通、也能说服我自己的理论,那就是我的《朴素信贷风险控制学》,我把它归为信贷风险控制学,并没有创立一个新理论的想法,只是因为我找不到一个更合适的词来概括我的观点。首先要说明,以下论点与传统学术的信贷原理及相关内容无关,名词也不是同一含义,均是从信贷实践中归纳总结而来,也仅限于信贷风险控制这一狭窄范围。

我的《朴素信贷风险控制学》的核心内容是:任何一个信贷机构要实现可靠的信贷风险控制,必须在信贷风险控制技术、信贷风险控制战术和信贷风险控制战略这三个层面都能具备良好且完整的管控能力(以下简称信贷技术、信贷战术信贷战略),并在每一个层面严格遵守公允的信贷原理,只有这样信贷机构才可能实现长期、稳健、健康的发展。

信贷的战略、战术、技术之间既有本质区别,又密切联系。信贷战略统领信贷战术与信贷技术,信贷战术可以有效组织各种信贷技术,充分体现并实现机构的信贷战略。信贷技术服务于信贷战术,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影响与改变机构的信贷战术,重大的信贷技术革新可以根本性改变信贷机构的信贷战术,并全面影响信贷机构战略的调整。

简单总结起来就是“一点三面”。“一点”指的是信贷风险控制基本原理,就是我们在信贷风险管理实践中发现的普遍规律,是在大量的观察和信贷实践基础上经过归纳得出的、经过时间检验的基本道理。例如高息必然高风险;同等授信条件下,抵押物质量越高客户质量越低等。 “三面”指的是信贷技术、信贷战术和信贷战略。

这个概念并不是我的初创,关于道与术之类的论述早就有之,在经济学上称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在很多信贷管理文献中也提到过类似的说法,但是,这些论述大部分停留在表层,也很少有机构和专家学者去全面、系统、具体地对这个三个层面进行完整的表述,离信贷实践更远。在信贷工作中,这三个层面往往被信贷机构忽视或混淆,从而导致机构管理逻辑不清,缺乏层次。这三个层面的逻辑关系,也是目前有关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等类似争论的焦点所在。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161.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嵇少峰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