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人士齐聚一堂,探讨典当业发展之路。徐展新 摄
来源:宁波日报,作者:徐展新
随着小贷公司数量激增、互联网金融风靡,宁波典当业逐渐陷入发展低谷。为此,宁波市典当行业协会近日召集优秀典当企业、业内专家和监管部门负责人,共同探讨典当业发展之路——
数据背后,宁波典当业隐患重重
“少谈辉煌的过去,多讲现实的困难。”在市典当行业协会会长欧奇习看来,典当业发展的瓶颈和问题需要深入探讨、深刻反思。
与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相比,宁波典当业规模较小、缺乏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截至今年9月底,宁波市已拥有94家典当企业,注册资金14.04亿元,资产总额15.57亿元,平均每家企业的注册资金约为1500万元,比全省平均低500万元。今年前三季度,仅香溢、滕头、万隆等12家规模较大的典当企业取得60万元以上的经济效益,绝大部分典当企业停留在“小打小闹”阶段。
典当企业的核心业务是名品、房屋和车辆的质押。在宁波,当铺的名品质押业务占比较高,但每单业务的成交额有限。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宁波市典当业总业务笔数为3.46万笔,其中10家企业的业务笔数超过1000笔,绝大部分为珠宝、名表等小件名贵商品的质押业务。
此外,宁波市典当余额占总注册资金比例仅48.5%,企业对资金的利用效率较低,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甚至有32家企业在今年前三季度“颗粒无收”,未完成任何业务。“数据背后,宁波典当业的问题和隐患暴露无遗,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市典当行业协会顾问孔舟航说。
内忧外患,典当企业步履维艰
“从公司开到会场,一路看到了十余家挂有‘当’字招牌的店铺,大多数是调剂商行。它们公然举起了当铺的旗帜,甚至可以开出当票,不仅误导消费者,还对正规典当企业的经营造成了负面影响。”宁波万晟典当总经理程松滨说。
如今,典当企业依旧遵循2005年《典当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年营业额不能超过企业的注册资金,而且只能按照1:1的比例向商业银行贷款。中国银监会办公厅于2013年发布防范外部风险传染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关注小贷公司、典当行、担保机构、民间融资、非法集资等风险来源,严格禁止向典当行和非融资性担保机构提供授信。新旧规章出现矛盾,使得夹缝中的典当企业陷入发展瓶颈,也让其他小额贷款类业态看到了“趁虚而入”抢夺市场的机会。
与此同时,宁波典当业内部也存在管理混乱、人才匮乏等问题。办理车辆质押、房产质押手续时,慈溪、余姚、宁海等地的部分企业并未遵循全市统一的规章制度,影响了办事效率和企业形象。办理名品质押业务时,一线从业者往往不具备专业的名品评估能力,无法满足顾客的心理期待。
严峻的形势下,宁波典当业尝试“抱团取暖”,于今年5月建立市典当行业协会,积极推动立法进程、主动反馈恶性竞争事件、加速开展从业人员资格培训并建立专家队伍,集中智慧寻找“破冰”良方。
坚定创新,戴着“镣铐”寻觅出路
12年前颁布的行政规章早已与时代发展的需求脱节,“遍地开花”的小贷公司和互联网金融也毫不留情地抢占了市场份额。业内人士认为,戴着“镣铐”的典当企业只能坚守自身的优势,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寻找拓展业务的空间,探索其他金融机构尚未触及的“盲区”。
依托上市公司、拥有较强经济基础的香溢典当,率先迈出了创新步伐。2015年,香溢典当在上海开设分公司,当年就实现了正收益,今年的营业额预计超过3亿元。与此同时,香溢典当走在典当业转型升级的最前沿,推出了赎楼贷、车商贷、拍卖贷等新兴业务。
规模相对较小的典当企业也各出奇招。宁波万晟典当培育了一家名品洗护、修理和销售的分公司,延伸典当企业的产业链条;慈溪容成典当则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用户数量位居全省典当业前列。
“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行业协会和企业经营者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坚定创新,充分发挥典当业灵活性强的优势,同时避免触碰法律边缘的灰色地带。”孔舟航建议,宁波典当企业可以借鉴银行的经营模式拓展贵重物品保管业务,引入专业人才对绝当物品进行鉴定,还可以在抵押物和质押物充分的情况下尝试将当金转借,进一步激活当物的价值,从功能单一的“当铺”转型为专业的小额融资服务企业。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徐展新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