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当业务实现“短小灵急”须解决的四大问题

转载 典当纵横  2018-03-20 13:47  阅读 1,117 次

1月30日国研网刊登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研究”课题组撰写的,题为《我国典当业发展现状、面临挑战与政策建议》(调查研究报告第172号(总4671号))的研究报告。该文是依据课题组去年3月起的系列调研撰写,在分析行业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后,提出了四项政策建议,其中第一项就是“明确功能定位,加强顶层设计”,提出“典当是快速实现小额融资的最高效、便捷的制度安排”。

早在去年12 月 9 日,商务部、银监会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完善融资环境加强小微商贸流通企业融资服务的指导意见》,该文在“二、发挥其他融资机构的融资补充作用”部分,指出“发挥典当的短期应急融资服务功能。商务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典当行业监管规定》,推动出台《典当行管理条例》,提高典当行规范服务和风险防范水平,引导典当行加强特色服务和创新服务,满足小微商贸流通企业短期应急资金需求。”

紧跟其后,今年1月7日《商务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引导和支持典当行做好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通知》(商办流通函[2015]6号)发布,就“充分发挥典当行在中小微企业融资方面的优势,做好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进一步提出了细化要求,将“短期、小额、快捷、灵活”明确为典当业务的基本属性。

研究报告以及其后两部文件和商务部文件均将“快速实现小额融资”视作典当业务的市场定位,与报告建议存在明显相关性,并进一步细化为“短期、小额、快捷、灵活”。

由此可见,典当业务“短、小、灵、急”的行业特色已成为行业主管部门基本要求和行业发展的新“风口”。然而,“短、小、灵、急”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多数典当公司的现行业务模式,与之存在明显差距。从笔者长期跟踪的数家典当公司数据观察, 2014年实际经营状况与“短、小、灵、急”要求差距甚大:

先看“小”——单笔典当业务规模。2014年,累计投放典当贷款430笔,笔均366万元。笔均各公司差异较大,其中笔均最小的为202万元,最大的为739万元;单笔1000万以上的26笔,当金占比34.6%;单笔500万至1000万(不含本数)的27笔,当金占比20.4%;单笔100万至500万(不含本数)的141笔,当金占比42.4%;单笔100万以下(不含本数)的45笔,当金占比2.6%。

再看“短”。2014年末存量业务中,达到6个月上限的占总笔数的66%;3—6个月(不含本数)占总笔数的29.5%;3个月以下(不含本数)占总笔数的4.5%。达到6个月上限的业务占比三分之二,且其中还包含一些已经续当过的业务,说明业务期限总体较长。

从上述典当公司业务经营情况看,向“短、小、灵、急”转型,需要解决以下几大问题:

一是典当公司内部机构设置和岗位配置要做适应性调整。单笔变小,意味着业务经营工作量尤其是业务一线跑市场、找客户、寻项目的工作量的大幅度上升。目前多数典当公司业务部门既做业务又做风险资产处置,人手十分紧张。若贯彻落实做小业务的转型要求,不加强业务一线人员配置,难以做到工作“精细化”和尽职调查全面真实可靠的质量要求。

二是典当公司二次分配的考核机制要对业务转型提供支持。其一要加大奖金与利润贡献的挂钩力度,鼓励员工上一线、做业务;其二鼓励内部和外部合作方提供项目线索,项目做成了给予一定的奖励;其三缩短考核周期,提升考核问责的时效性。

三是改变主要依靠主要领导找客户找项目、业务人员办业务的运作模式,鼓励业务人员独立跑客户、找项目,并通过配套考核机制加以推进。

四是发展汽车质押典当、民品典当等符合“小”额特征的业务品种。房地产典当重点关注住宅、独立商铺等价值量相对较小当物。

需要特别提示的是,典当业务向“短、小、灵、急”转型,是一个过程,只能逐步推进,绝不能因此将原有的优质老客户、风险可控的大额业务就不做了或不能做了。原有的好客户、好业务“一个都不能少”,在此基础上,发展新客户小业务,逐步平稳完成转型。(来源:《典当纵横》)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10988.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典当纵横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