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湮没的历史:明清当铺曾是村里最高楼

转载 山西晚报  2018-03-18 21:14  阅读 1,820 次
2月 24日上午,省戒毒劳教所的学员们在民警的带领下赶制花灯。元宵节到来之际,该所各大队组织学员们进行做花灯、猜灯谜、扭秧歌和吃汤元等元宵节系列活动,不仅活跃了场所文化建设,还提高了学员们团结协作能力和手工制作能力。

当铺遗址位于临汾市孙曲村

高大的带护栏的柜台,店门口写着巨大的“当”字……前不久,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临汾第一普查小组在临汾市尧都区吴村镇孙曲村发现了一处明清时期的当铺遗址。

2月27日,记者前往孙曲村进行探访。

暗门内藏玄机

孙曲村村西,有一处宽敞高大的两层老房,当地人称其为“当铺院”。院子坐北朝南,原本为四合院布局,目前只剩下正房保存比较完整,也就是当时当铺的主体经营机构所在。其为二层土木结构,一层是5孔砖砌窑洞,正中最大的一间房为营业厅,房内原本的面貌已不复存在,但从其建筑结构依旧能看出原先柜台、木栏杆的设置方位。

房间的西墙角,有一处已经被砖封起来的暗门,暗门内是一个狭小的楼梯间,直通二楼的库房。这样设计是为了方便典当的贵重物品能直接进库,同时也是方便库房内的钱银直接能进到营业厅。二楼的库房,普通人是无法从营业厅以外的楼梯靠近的。“这种设计,一般民居是不会具备的!”普查人员介绍说。

东侧窑洞前修建有通往二层的楼梯,二楼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灰筒板瓦硬山顶,两侧修建有侧房各一间,屋顶略低于正房。经测量,该院东西长21.52米,南北宽6.53米,占地面积140.5平方米。普查人员认为,这种规模的当铺,在当时应该是一家规模较小的铺面。从房屋的修建风格来看,应为明清时期建筑,但具体修建时间已无法详细考证。

据村里老人们讲,当铺院大门内侧原修有一条70米长的走廊,院门一侧安放着两块元宝形状的巨石,称为上马石。院门正上方嵌着砖刻的“当铺”二字,为擘窠榜书,浑厚端庄。厚重的大门、坚实的门礅、门旁的元宝石和门上的哨楼,说明当年此处人来人往,当进赎出不断。

院子大门外侧,尚保存有一座比较完整的砖砌照壁,照壁中间的图案全部用砖砌成。大量堆积起来的古钱币构成了图案的主体,图案中间是两块长砖组成的正方形,长砖上雕有一个圆形字,从其形状看,应该是一个被艺术化了的繁体“当”字。

当铺院经历战乱

如今住在当铺院的房主叫李海杰,但他并不知道当年的经营情况,因为房子是他祖上从别人手中买下的。

住在当铺院附近的74岁的李长家老人,小时候经常到当铺院里玩耍。他告诉记者,那时当铺是村里最高的楼宇,院子里的房屋保存也比较完整,除了现在的正房外,还有东西房,南侧有长长的走廊,“在附近几个村子里也算很气派的!”

65岁的李随生老人,是《孙曲村志》的编纂人之一,当年写村志时,他曾走访过许多高龄老人,基本掌握了当铺当年的大致情况。

他说,清朝时这个当铺是由一个绛县人经营的,清光绪三年,平阳府地区大旱,当铺生意凋敝,于是低价转让给了村里的段家。从此,当铺就变成了段家的住房。抗战时期,日寇侵占临汾,因孙曲村数段家住的房屋最气派,所以往往被多摊赋税。加之世道混乱,段家人被绑票、敲诈的事情接连发生,段家不堪其扰,又以三十石(一石为150公斤)麦子的价格转卖给了村里一位李姓人家。去年,段家后代还曾来到当铺院寻根问祖。

虽然几经转手,这座院落一直都没有被冷落过。1947年,阎锡山的浮山保警队曾驻扎当铺院。当时只有11岁的李长家,住在当铺院东南的窑洞内,保警队的一个秘书就住在他家里。“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实行的是合作社形式,那时缝纫机100多块钱一台,村里很少有人买得起,于是合作社就把村里所有的缝纫机都集中到当铺院,统一组成缝纫组。再后来,供销合作社也搬进了当铺院,直到2000年左右才搬走。”

从那时起,这座院落就不再像以前那么热闹了,但不知日后若被确定为文物后,它是否会再次繁华起来。

本报记者 段树聪 特约记者 王建武


■点评

山西省古代建筑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春波

当铺建筑有别于其他商业建筑,如门窗矮小等,安全防御性是它的突出重点。目前尚存的当铺建筑不多,遗存下来的大多为清晚期建筑。从该当铺建筑的构造和建筑形式上可以看出,其当时经营状态一般。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10768.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山西晚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